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名家名作 >

《爱莲说》原文及鉴赏

发布时间:2023-01-10 17:01:43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①。晋陶渊明②独爱菊; 自李唐③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④清涟⑤而不妖⑥,中通外直⑦,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⑧净植⑨,可远观而不可亵⑩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之后鲜(11)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2)众矣!

(《周元公集》)

【注释】 

①蕃(fan)——繁多。②陶渊明——晋代大诗人,酷爱菊花。③李唐——指李姓做皇帝的唐朝(618—917)。④濯(zhuo)——洗涤。⑤清涟——清澈的水。⑥妖——艳丽而不庄重。⑦中通外直——指莲梗中心贯通而外形笔直。⑧亭亭——耸立的样子。⑨植——树立,挺立。⑩亵(xie)——亲近而态度不庄重。(11)鲜——少。(12)宜乎——当然。

【赏析】

这是一篇处处透出理学家思维方式和思想特点、而又绝少说教气的咏物佳作。

一般人在欣赏自然外物时,其态度大致有两种: 一是注重感官感受,强调人与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于外物中获得情趣; 一是侧重从自然外物中寻求某种理性启迪,获得理趣。宋代理学家,对于前者是加以鄙弃的,直视为“玩物丧志”,甚至把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名句也斥之为“闲言语”; 但他们并不完全取消自然外物的审美价值,而是以外物来证合自己的性理,借外物来进行哲理思索,这种“玩物为道”的自然观属于后者。周敦颐是理学先驱,他的《爱莲说》就充分体现了理学家观照自然外物的思维方式: 强调理趣。他对于莲花、菊花和牡丹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充满理性意味,借以表达其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志向,连对莲花外形特征的描绘:“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等等,都含有理性化、道德化的目的。

其次, 周敦颐独独锺爱于莲花, 也体现了理学家的思想特点。 他把莲、菊、牡丹三者相比照,态度迥异。象征世俗富贵的牡丹,为他不屑一顾,这无疑是以孔子传人自许的理学家视富贵如浮云的必然态度; 象征隐逸者的菊花,作者对它似褒实贬,这也是主张积极用世,抱有济世匡时之心的理学家对于许由一类隐士的根本看法。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正是理学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忠直进取、不阿世俗,洁身自好的 “君子”的写照。

《爱莲说》体现了理学家的自然观和人格观,但由于这种注重从自然中获取理性启迪的自然观并非为理学家所独有,追求忠直进取、不阿世俗的理想人格也是为一般正直的封建士大夫所共同希冀的,所以《爱莲说》的观点早已越出理学一家的范围,广为人们所接受。

此文虽是以议论为主,却没有丝毫说教气。一是由于作者恰当巧妙地运用了连喻。三种花比喻三类人,既使文章显得警策,还体现了作者文思的活跃,富有可读性。二是简洁。说理文的简洁,是一帖避免说教气的良药。作者行文犹如他笔下的莲花一样“不蔓不枝”,一经点明,戛然而止,馀味无穷。全文仅190字,却内涵丰富深刻,结构紧凑完整。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世界名著·世界名著英文版·少儿故事·经典童话·查理九世全集·古典小说·笑猫日记全集·淘气包马小跳书·伍美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