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名家名作 >

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及鉴赏

发布时间:2023-01-03 17:45:47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⑦,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⑧,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⑨。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⑩,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1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13),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 以贻之(14)。

【注释】 

①师说: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②学者:求学的人。传道: 传授道理。道指孔孟之道、儒家的哲学、政治等思想观点。受业: 传授学业知识。受,通“授”。解惑:解释疑难问题。③庸: 难道,何必。④师道: 从师学习的道理。⑤句读 (dou): 断句,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⑥小学而大遗: 小问题要向老师学习,大问题却反而遗漏了。⑦巫医:古代以降神弄鬼为人祈祷的人。乐师: 从事唱歌、奏乐的人。百工: 各种工匠。⑧士大夫: 做官和有地位的读书人。族: 辈、类。⑨近谀 (yu): 接近谄媚、讨好。⑩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11)郯 (tan) 子: 春秋时郯国 (今山东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知识。苌 (chang) 弘: 春秋时周敬王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师襄: 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过弹琴。老聃 (dan): 李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1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见《论语·述而》。原文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3)李蟠 (pan): 人名,唐德宗贞元十九年进士。六艺经传: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不拘于时: 不受时俗的拘束。(14)嘉: 赞许。贻 (yi): 赠送。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 有疑难问题却不请教老师,那疑难问题就始终不会解决。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向他学习; 出生在我后面的人,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向他学习。我学的是道理,何必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

唉! 从师学习的道理失传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着老师学习。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远,却把向老师学习当作羞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笨。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愚笨,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对于他自己,却把向老师学习当作羞耻的事,真是太糊涂了! 那些儿童的老师,是教儿童读书、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读书不懂得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问题向人学习,大问题却放弃了学习,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从师学习当作耻辱,而读书做官等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学生这样的话,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回答说: “他和他年纪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觉得很羞耻,向地位高的人学习又觉得近乎于讨好。唉! 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君子是不屑和他们同列的,现在君子们的智慧却反而不如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过。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 “三个人在一起走,就一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学业、技艺方面各有专长,不过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今年十七岁,喜爱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全都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正道,特地写了这篇 《师说》 来赠送给他。

【鉴赏】

 这篇文章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精辟地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道理。文章中鲜明地指出,老师对学生有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三种作用。反对生而知之,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文化继承和传授知识的必要性。主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和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皆可以为师,能者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和老师应该互相学习。这种思想在古代和今天,都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这篇文章论点明确,用质朴的语言把道理说得透彻而浅显易懂,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字数:2360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07-309页.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世界名著·世界名著英文版·少儿故事·经典童话·查理九世全集·古典小说·笑猫日记全集·淘气包马小跳书·伍美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