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敬《赞美》
(节选)
那年,我坐在逃难的车箱里,沿途看见一列列兵车倥偬地开往前方。兵士们罩在伪装的枝叶里。有时我可以瞻望他们镇定的神色。我知道他们正在奔赴战争。那么从容而又那么安静。什么力量能使他们这样呢?能使他们乐于献出那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呢? 能使他们视死如归呢?
我想起了一个崇高的观念:
每一种肯定在克己中完成。你在自己身上放弃的得生。凡是想法肯定自己的都否定自己。完全的享有惟有以赠与证明自己。凡是你不会赠与的一切都占有你。没有牺牲就没有复活。一切惟靠贡献而开花。你企图在自己身上保护的一切都萎缩。
你是从何而知果子熟了呢?——从这一点。从它离枝。一切为了赠与而成熟。于贡献中完成。
今年,我住在乡下,附近有一个兵营,每天清早天还不大亮就听着悠扬的号声,急促的操练的脚步声,那好像是唤我起床的晨钟。但是,有一天,那成千的兵士,背着背囊,负着枪械,从我们门前走过以后,就没有回来过了。清晨我失去了那熟悉警惕的声音。于是我又听到邻儿好奇的探问:
“他们什么时候才回来呢?”
他们什么时候才回来呢?我也问着我自己。我自然地想到胜利的明天。但我应该勇敢地说出: “他们不回来了。” 我们沉思着,其实,他们并没有走,他们是还在自己的土地上,何必还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呢?他们已从自己的土地回到自己的土地,他们在世界上找到一个适当宣示真理的美的地方。要去,他们要去,那本身就是全意义。若以他们要回来,那是指他们已完成了一个这时代最庄严的事功,他们的 “去”,就是 “回来”,同时激励千万人去,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回来; 去,而且我们要跟着去,这正是一个成仁就义的时代。
“凡是美德都在放弃自己完成。” 我们知道 “一只果子若不死,还是一只。” 而且,我还想唱出那气壮山河的一句: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他伏着案。面前展放着一册中国分省新图。几只细小的指头在山脉河流平原间蠕动着。绿色的江西。蓝色的河南。黄色的湖北。红色的广东。他指了台儿庄,长沙,又指襄樊,然后风陵渡,……他低声地说着“神圣的战场。”
“你在祈祷吗?”
“用我负着伟大使命的指头保卫国土的完整。”
我默然。
“你看这是多美的图案呵。我逃难出来,东西全丢了,却苦心带走而只保存了这本地图。”
“一翻开它,我心里就浮起了热爱。”
“永远保留着这最美丽的图案。”
我们深深地祝福着。
一支鱼烛的淡光,他在倾心地写着。
“你在写什么?这样暗的光,你看得见吗?”
“这里简直没有光,我在黑暗里写着光明,我从前很欢喜故事里的国王的点金术,而今我欲要笔尖点黑暗成光明。”
“是的,光明会从黑暗里迸放出来的。”
“你没有看见我那只夜明表吗? 我的字要像那些闪亮的阿拉伯字,不,当然比它们还强烈,还光明。”
他在窗前宏亮地唱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又唱着:
我们是中国的主人! 中国的主人,中国的主人。
“歌曲就是我们的武器,一位诗人说过。”
“你为什么偷听我的歌?”
“我要听出祖国的明天。”
歌声把我们的心结合在同一的愿望里了。
………
1942.桂林
【鉴赏】
《赞美》共四节,以写实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抗日战争期间流居桂林的见闻,再现了各阶层人士在反侵略战争中同仇敌忾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抗日志士的热情歌颂。这里节选的是一、三两节,赞美了抗日士兵和流亡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潮。
第一节: “我”在逃难的列车上,看见“一列列兵车” 开往前线,车里的士兵“从容”、“安静”,“我”被那些视死如归的抗日健儿们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他们是为中国的神圣尊严(肯定) 和民众的 “生”而 “放弃”、“否定” 自己,为民众的“享有”,国家的“复活”而“赠与”、“牺牲”。他们是为抗战的胜利(开花),用贡献生命来“完成”。接着,作者通过乡下一个兵营的兵士“背着背囊,负着枪械”开赴抗日前线,“就没有回来过了”的记叙,以及自己的深沉思考,指出“他们并没有走”,他们是为“胜利的明天”而去,他们“找到一个适当宣示真理的美的地方”——在自己的国土上抗击入侵之敌。他们的“去”就是“回来”——为收复失地、收回领土主权而“去”的。他们的“去”会激励、唤醒千千万万的民众一齐抗敌。一个士兵倒下了,千万民众站起来,正如一只果子死了,种子入土,然后长出果树,结出无数新果。为此,作者满怀深情地唱出了: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出对抗日士兵的高度赞美之情!
第二节: 一个处于劫难中的知识分子,把什么东西都丢了,惟独“苦心带走而只保存了”一册中国分省地图,这地图成了他的精神支柱,“一翻开它”,“心里就浮起了热爱”。因为这本地图意味着中国的存在,这行为意味着他与中国共存亡的决心。而且他还在那自然与政治极黑暗的环境下发奋写作,他要用他的笔揭开笼罩着大地和人们心头的黑幕,点出光明的世界。他面对黑暗世界唱出了中国人的心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是中国的主人”! 他的笔和歌声既是抗敌的武器,也使处在黑暗世界中的中国人振奋。此节以对话的方式,写出流亡知识分子们的处境和精神境界,赞美进步的文化人不愿当亡国奴而用笔作战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
《赞美》笔触细腻、清秀、深沉含蓄,烛照了抗日时期各阶层爱国人士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