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到“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时,人们想到的都是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这四大美人,因为她们不仅貌美如花,而且以身救国,有不可藐视的成绩。
相反,当提到妹喜、妲己时,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祸国妖姬”或者“红颜祸水”这四个字。妹喜亡夏,妲己亡商,心狠,手也辣,想想都让人后怕。在人们心中,还有褒姒、骊姬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她们被并称为红颜祸水”的“四大妖姬”,刚好和“四大美女”形成鲜明对比。就拿褒姒来说吧,因为那个“烽火戏诸侯,为博妃一笑”的典故,大家都把她当做了一代妖女的代表,可我看来,事实并不如此。
命运悲惨的褒姒,从小被人遗弃,在一个家徒四壁的穷苦人家长大。周宣王死后,周幽王即位,此时的褒姒已经出落成一位绝色美女。“秀发如漠漠香云,明眸似盈盈水”,这样一位美可倾城的人,在《东周列国志》中也有描述:“眉秀目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不幸的是,绝色美女褒姒被国君当做了求和的工具,抑或是被人买去当做了“性贿赂”的商品献给周幽王。果不其然,褒姒的美貌令周幽王“见而爱之”,真可谓是一见钟情,深得周幽王宠爱。褒姒也伴君左右,和周幽王朝夕相处,让周幽王常常是数十日不理朝政。褒姒进宫,原本就是情非得已,是受人摆布的,而且养父母也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平时很少露出笑容。在宫里,虽然周幽王万般宠爱,褒姒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但入宫十年,从未笑过。周幽王也想尽了千方百计,但也终不能博得美人一笑。和周幽王面前那些献媚的后宫佳丽相比,难道是褒姒想要装得“出污泥而不染”,以绝对清高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吗?为博得美人一笑,周幽王传令天下,若有人能使褒姒一笑,奖励黄金千两。后来,就有了那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真的博得了褒姒一笑。
这一笑,成了罪证,也成了把柄。因为,褒姒就是“红颜祸水”。而那时,民间一定是把她当成了罪不可赦的狐狸精了。
仔细想想,褒姒的笑,当时会是什么笑呢?是开心的笑吗?还是满意的笑?也或者,是不屑一顾的冷笑吧!再或者,是对周幽王以及那场闹剧的一种耻笑?以褒姒的个性来分析,我认为冷笑的可能性恐怕更大。最重要的是,这场愚蠢的闹剧,并不是褒姒的想法,它的始作俑者,就是奸臣虢石父。当他献计于周幽王后,两人一拍即合。作为一个毫不知情的观众,褒姒却承担了千古骂名。我看,褒姒最大的不幸是她遇到了一个无所作为的昏君。更为可悲的是,很多人都认为是褒姒导致了周幽王的昏庸。其实不然,据有关史料考证,在褒姒进宫以前,周幽王就已经昏庸不堪。他不理朝政,常常沉迷于吃喝玩乐,深陷酒池肉林,荒淫无度,而且听信谗言,打击忠臣,致使周朝末年常常天灾人祸,民不聊生,那样的情况下,即使没有褒姒进宫,周幽王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庸无能之辈。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翻阅史书,我们也找不到关于褒姒陷害忠良,恃宠骄横,滥杀无辜的佐证。她的“罪大恶极”,仅在于是一个不喜欢笑的冷美人。如果天要灭人,不定早就给周幽王“赐”一个“妲己”,加快他的灭亡了。褒姒“妖媚”的迹象都看不出来,却被人们列为“亡国妖妃”来对待,并且与“红颜祸水”等等狠毒的字眼相联系,好像她的罪行罄竹难书,实在是有失公允。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褒姒,不一定就想得到周幽王的宠爱,所以即使做了宠妃,她也并不开心,并且拒绝媚笑。
成王败寇,历史多半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当大戎攻入西周后,褒姒被人掳走,从此,她就杳无音信,生死未卜,结局也实在是悲惨。
红颜无罪,何为祸水?
悠悠岁月,留下的,是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