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中,毁于懦弱
——读《围城》有感
今年暑假翻开《围城》,又细读了一遍,依然像第一次读它一样,恨不能一口气看完,但对于小说的理解相比初读有了很大改变。第一次读完《围城》,更多的是为方鸿渐遗憾,惋惜;此次看罢,少了些怜悯,多了些感悟,悟到了围住方鸿渐的其实是“懦弱”这座隐形之城。
在文中,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并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很具立体感。老处女范懿年华老去却乏人问津,一心想汪太太帮他做媒,却又装腔作势,故作矜持。一见到赵辛楣就原形毕露,“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华围在里面,说话密切泼水不入”,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赵辛楣拍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赵辛楣陪她回去取。又有幽默,又有讽刺色彩,妙哉!第三章写几个知识分子的聚会就更加叫绝了。赵辛楣一心想灌醉方鸿渐以泄爱人被夺之恨,谁知苏文纨对方鸿渐的关怀更教他醋上心头,褚慎明和方鸿渐在席上互相鄙视,相互拆台,褚慎明看到方鸿渐酒醉后呕吐,故意嫌恶的捂着鼻子,心生一种幸灾乐祸和解脱的快感,“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的呕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这种知识分子的丑陋灵魂,通过心理战昭然若揭,猛然外化的手法,显示出钱钟书讽刺幽默的高超、犀利。
书中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情感纠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而言不由衷,甚至不敢多言,伤害了苏唐二人,又一步步陷入了孙柔嘉的陷阱之中,最终自食苦果。这座感情之城曾令方鸿渐无限向往,等他陷入其中,又无奈于城中的琐碎和无聊。其实,方鸿渐的工作对他来说也是围城,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他困于这座充满着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城中,令本性善良又怯懦的他无所适从。抛开工作,回到家中,面对的又是一座充满着封建思想和世俗礼教的社会大围城,这一切都让自诩读书人的方鸿渐不堪忍受,但懦弱的的性格使他使他不得不接受了赵辛楣的施舍,婚姻的陷阱,最终造就这个悲凉的结局。
其实看似各种不同的围城都源自于方鸿渐的懦弱,面对苏文纨,他不忍拒绝,面对唐晓芙,他无力追求,最终什么也没得到,只留下了受到打击的内心。面对孙柔嘉,懦弱使他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在三闾大学,懦弱让他成为他人的棋子,可有可无。面对父母,懦弱让他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却又忍不住不断抱怨......凡此种种,都是怯懦的性格围住了方鸿渐,让他不断走向悲剧。
初读围城,只觉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记录着一个叫作“方鸿渐”的人的故事;再读围城,有感于这不是一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它更像一幅画,画上的薄纱下掩着看不见的芳华,有感于活在作者笔下亦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更有感于这些人打造的“围城”。
在大好年华里要敢于追求理想,不能懦弱不前,否则再崇高的理想终究只是泡沫,只会换来一个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