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与诗为伴的年华——读《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有感
我的诗词之行是从李太白的一首《静夜思》开始的,当我伊伊呀呀、摇头晃脑、似懂非懂地随着妈妈读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时,立刻就被这种平仄有致、言简意远、朗朗上口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从此便蹒跚走上了诗词诵读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入了小学后,我更是如鱼得水,时不时驾一叶轻巧的扁舟,自在地徜徉在诗林词海中,体会诗词那令人齿颊留香、或铿锵或婉约的优美声韵,也是在这期间,我在老是的引导下接触了《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
这套书几乎囊括了课本中所有古诗词,作者用精巧的笔触给了这些诗文不一样的解读。它以创新的方式串讲、趣解文章创作时代背景及其背后的故事, 让我轻松漫步上下五千年,让我自如读懂大中华,让我与历代的文人墨客一起吟诗作赋,赏月观菊。在书中我看到了贺知章金龟换酒的豁达,闻到了幽静的山谷中那一声清脆的鸟鸣,闻到农家腊酒朴素的香醇,尝到惠州荔枝的甘甜可口,聆听了汉高祖的激昂高歌和无奈叹息。我与杜甫咀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苦涩,我与毛主席感叹红军“五岭透施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勇,我与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看“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大好春光,同时向泗水滨的孔老夫子致敬。在这些前辈们赐予后人的宝库中,我上下求索着,快乐着,悠闲着,惬意着,更成长着!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几年的诗词积累让我受益良多,尝到不少甜头,平日与小伙伴玩飞花令,我常常一马当先;平日写作中偶尔融入些许诗句,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至平时和老妈打嘴仗我也用诗句频频反击,让对方堂目结舌。除却这些,诗文更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烦恼不如意时,苏轼的《定风波》给我洒脱的安慰;遇到困难想打退堂鼓时,李白的《行路难》给我张起勇气的风帆。
季羡林老先生曾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诗词无疑是东方传统文化重要的构成,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永恒的珍贵馈赠。当我们身处物质极大丰盛的年代,让我们的精神也在这个璀璨诗园中丰盈起来吧!
那与诗文为伴的年华啊,多么闪亮又耀眼!
【第2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经典古诗文则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放暑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漫读课本里的古诗文》。我打开一看哇,都是我熟悉的经典古诗文,很多我都能熟练地背诵了,妈妈对我说,仅仅会背古诗文还不行,要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领略到古诗文独特的魅力和意境。我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这本书读上几段。通过每天诵读古诗文,我感觉我慢慢的喜欢上了他们,也走进了他们。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绚丽的晚霞和红叶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他,杜牧,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吟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不朽诗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迎风斗雪,我仿佛从诗中听到了苏轼勉励朋友和自己,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困难只是一时,切莫畏难不前,意志消沉,抒发了作者对同处困境中友人的勉励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我仿佛看到了李白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诗人历尽艰险后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
遨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我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经典古诗美文,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等等,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诗,一处别样的风光,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携诗而行,我仿佛看到河畔垂柳的婀娜多姿;与诗同行,我仿佛感受到故乡久违的泥土芬芳……读诗,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诗意的日子,每一天都是那么美好。经典古诗文,这里的风光别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