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恶意的大山
——读东野圭吾《恶意》有感
一个夏夜,当我在灯下读完小说《恶意》的最后一页,我感到毛骨悚然,心里剩下的只有惊讶和震撼。
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主人公野野口以残忍的手法杀死了自己的多年好友,著名作家日高,但这只是他计划的一小部分。他紧接着通过自己书写的手记和布置的线索,宁愿自己被逮捕,也要让好友身败名裂。这才是他的最终目的。
然而,野野口这样做的动机,仅仅是因为对日高的忌妒,以及从小到大埋在心底的对日高的轻蔑和深深的偏见。正是这样的忌妒和偏见被转化成了对日高的深深的恶意。
文章中的某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野野口对日高最早的偏见源自于其母亲对居住地原住民的轻蔑。文末警官加贺则说: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这让我想到,从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灭绝犹太人的种族主义再到现在的种族歧视,这些种族与种族、人与人之间的恶意从表面上看是来自于历史和地域产生的偏见,这种偏见或许来自于对新习惯、新文化、新信仰的不适应、不理解、不接受。但是世界如此之大,习惯、文化、信仰本就各自不同,但持有恶意的只是一部分人。那么究其本源,恶意还是来自于怀有恶意者自身的狂妄自大和对他人的轻蔑无知。对于世界,他们是“近视眼”,看不到远方和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时他们还是“小心眼”,心灵里容不下信仰和文化的差异。
电影《哪吒》中有句台词:“人与人之间的偏见就好像一座大山,任你用尽全力也别想推动”,不过消除偏见和恶意虽难,却绝不是没有办法。恶意源自于内心的无知和自大,正如恶意两个字都有“心”作为偏旁,恶意常常伴随着内心的缺陷,比如自负、自卑、偏执、狂狷、嫉妒等等,而“心病还要心药医”,消除它的良药就是发自内心的理性和包容。
在2021年的今天,我们经常听见有人说: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我们很难想象,在2012年的夏天,一个曾为中国乃至亚洲带来最高荣誉的田径运动员仅仅因为一次失败就遭到了所有人的非议和谩骂。幸运的是,在九年后的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力的强盛、生活的富足和文化的充沛,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理性和包容地去看待竞技体育,我们不再唯金牌论,我们理解了重在参与的含义,我们学会了欣赏健儿们拼搏的过程,学会了享受体育盛宴带来的欢乐。同时我们也学会了接受失败,因为那本就是体育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奥运期间,中国女排发挥失常无缘出线时、中国乒乓混双憾负日本时,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恶意的谩骂,而是善意的安慰和鼓励。这样的转变体现了我们意识和思维的进步,我们的眼光更平和了、思维更理性了、胸怀更宽阔了,正是这样的转变减少了偏见和恶意。
我不禁陷入沉思,作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开放的视野是我们最明显的优势,我们理应成为消除偏见、传递理性包容思想的先锋,但我们还是能看到校园欺凌时有发生、盲目追星互相攻击的“脑残粉”依然大量存在。科技在让我们更好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浮躁和冷漠的生活态度,在让大部分人更加理智的同时,也让一部分失去了理智。科技的进步不是消除恶意的关键,自身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性格的修炼才是。当我们理性看待自身的力量,知道“秀肌肉”并没有什么用处;同时学会包容接受其他同学性格、长相、成绩和自身的不同,恶意的校园欺凌才会越来越少。我们理性看待明星,明白他们也只是众生一员;同时包容别人对自己偶像的不同看法,盲目追星相互恶意攻击的事情才会越来越少。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应该戒骄戒躁,保持头脑的清醒,拥有广阔的胸怀,只有这样才能让多彩的文化激荡,让恶意无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