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说鉴赏 >

梅林《马克思传》梗概+原文摘选+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5-20 15:43:28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品提要】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家庭。在其中学毕业的作文中就闪现出思想的火花而得到老师的好评。读大学期间他加入青年黑格尔派。大学毕业后,创办《德法年鉴》,并和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阐明了人民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5年被驱逐出法国,前往布鲁塞尔,随后恩格斯也到了那里,两人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同起草了《宣言》,系统地阐述了科学产主义学说。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回国,参加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留寓伦敦。进行经济与社会研究。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后,马克思被选入领导机构,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第2、3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增补出版)。标志着马克思辩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最终完成。

【作品选录】

我们说,马克思在英国找到了第二祖国,但祖国这个词的涵义当然不应该理解得过于广泛。在英国,马克思从来不曾因为他的革命宣传活动而受到迫害,虽然这种活动在不小的程度上是反对英吉利国家的。这个“贪婪而嫉妒的小店主”的政府比那些大陆国家的政府具有更大的自尊和自信;大陆国家的政府由于良心有愧而心怀恐惧,不惜挥舞棍来迫害自己的反对者,甚至当后者并没有越出讨论和宣传的范围的时候也如此。

但是就祖国这个词的另一种更深刻的涵义来说,那末,自从马克思用他天才的眼光看穿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底蕴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祖国了。在这个社会中,天才的命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发表过各种各样的见解——从庸人关于天才终将胜利的贫乏的、自欺欺人的预言,直到浮士德的忧郁的话语:

“那少数通晓事理的人,

都有几分傻气,不知道明哲保身,

他们向庸众吐露了自己的见解和真情,

只落得在十字架和火刑堆上丧命。”

马克思所制定的历史方法,使我们有可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庸人之所以预言每个天才终将胜利,正因为他们是庸人。即使有时发生这样的情形,即天才没有被送上十字架或是火刑堆,而是获得了承认,那也只是因为他终于甘愿让自己变成了庸人。如果没有发辫垂在肩际,歌德和黑格尔也是永远不会成为资产阶级社会公认的天才的。

资产阶级社会在这方面只不过是一切阶级社会中表现得最明确的一种形式,而且不管这个社会有多少功绩,它却从来不是天才的关怀体贴的祖国。它也不可能是这样的,因为天才的在本质就在于: 它唤醒人类自发力量的创造的迸发,而这种迸发是反对传统的遗产和破坏阶级社会所赖以生存的壁垒的。在西尔特岛上,有一处埋葬着被海水冲上岸的无名体的孤寂的墓地,墓门上刻着这样一个虔诚的题铭:“髑髅地的十字架——无家可归者之家。”这句话无意识地但是中肯地道出了阶级社会中天才的命运: 天才在这个社会里是无家可归的,他只有在髑髅地的十字架那里才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当然,当天才同资产阶级社会作某种妥协的时候,则是例外。当他帮助资产阶级社会推翻封建社会的时候,他好像具有无比的威力。但是,当天才一旦自行其是,这种威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而天才就至多只被允许在圣海伦那岛的岩石上了结自己的余生。有时候,天才穿上了市侩的阔绰的常礼服,这时他就可以一帆风顺地爬上魏玛的萨克森大公国国务大臣或者柏林的普鲁士钦任教授的地位。但是,如果天才以高傲的独立神和不屈的气节同资产阶级社会相对立,如果他从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最深的根源来揭露它灭亡的秘密,从而预言这个社会的即将来临的毁灭并且为它的毁灭作准备,如果他为给这个社会以致命打击而打造武器,那末,灾祸就将降临到天才的身上。资产阶级社会为这样的天才准备的只有摧残和折磨;这些摧残和折磨表面看来也许不像古代的受难者的十字架和中世纪的火刑那样野蛮,但实质上却比这些刑罚更加残酷。

在19世纪的天才人物当中,没有一个人曾经经受过比一切天才中最伟大的天才——卡尔·马克思——所经受的更痛苦的命运了。还在他开始进行社会活动的头十年当中,他就不得不同经常的穷困进行搏斗,而从移居到伦敦时起,他就面临着亡命生活的全部可怕的遭遇。但是真正当他通过不倦的努力在年富力强之际取得了最高成就的时候,他却遭到了真正的普罗米修斯式的命运,而成年地、成十年地为日常生活需要所缠累,为一块必不可少的面包而心苦恼。一直到逝世,他都没有能够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哪怕是勉强过得去的生活。

而且,马克思所过的绝不是庸人们所说的那种庸俗的流行意义下的“天才的”生活。他的过人的勤奋是和他那过人的力相称的。日日夜夜的过度工作很早就开始损坏了他那一度是钢铁般的躯体。在马克思看来,失去工作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等于是宣告死刑,只要他不是天生就的畜类,——他是一本正经地这样说的。当他身患重病而不得不一连几个星期躺在床上时,他写信给恩格斯说:“在这一段完全不能工作的时期里,我读了卡本特尔的生理学和洛尔德的生理学,科利克尔的组织学,施普茨海姆的大脑系统及神经系统解剖学,施旺和施莱登关于细胞的著作。”马克思尽管好学不倦,却从不忘记他自己在青年时代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作家不应该为谋生而写作,而应该为写作而谋生。不过,马克思从来都是懂得“谋生的绝对必要”的。

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由于一个敌视他的世界的仇恨、憎恶或至少是畏惧而遭到失败。甚至那些在其他场合下装出一副独立不倚的姿态的德国出版家,也被这个大名鼎鼎的“煽动者”的名字吓得退避三舍。德国所有的派都同样诽谤他,而只要他的真正面貌在什么地方透过人为的云雾显示出来,在那个地方,有计划地保持缄默的卑鄙谋就起着作用。从来也没有一个最伟大的思想家像马克思这样长久地完全被排除于本国人民的视野之外。

唯一能够为他奠立一个比较稳固的立足点的工作,是他从1851年起在整整十年中间为New -York Daily Tribune(《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的工作。这家报纸当时拥有二十万订户,是美国的一家读者最多而资力最雄厚的报纸;而由于它鼓吹一种美国式的傅立叶主义,它要比纯粹资本主义企业的鄙俗的刮钱主义略胜一筹。马克思为这家报纸撰稿的条件本身是相当有利的: 他每星期必须为该报写两篇论文,每篇论文得稿酬两英镑(合四十马克)。这也就是说,每年可以有大约四千马克的收入,而有了这笔钱,马克思就能够在伦敦勉强维持生活了。当弗莱里格拉特刚开始他的商业活动时,他的收入也不比这更多,而他就自认为可以为吃到“流放中的牛排”而自豪了。

当然,这里问题并不在于马克思从这家美国报纸得到的稿酬是否抵得上他的文章的文学与科学价值。资本主义的报业只考虑市场价格,而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它是完全有权利这样做的。马克思也并不要求更高的待遇。但即便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他也有权要求遵守已经签订的合同,而且恐怕也还有权要求稍稍尊重他的著作。但是,他无论从《纽约每日论坛报》方面或是从该报的出版人方面都没有得到这些东西。德纳这个人虽然在理论上是一个傅立叶主义者,但在实践上却是一个铁石心肠的美国佬。正如恩格斯在激怒的时候所说的,德纳的社会主义不过是卑鄙的小资产阶级的招摇撞骗。德纳知道得很清楚,马克思对于他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撰稿人,他经常在订户们面前拿马克思来炫耀,甚至时常把马克思的信冒充为自己的编辑部的文章;这种做法曾引起写信人的正当的愤怒。但是尽管如此,他照旧用资本主义剥削者对待他所剥削的工人的惯常的无礼态度来对待马克思。

德纳不但在报纸的营业刚一下降的时候就把汇给马克思的稿酬减掉一半,而且只付给他已发表的文章的稿酬,同时毫不惭愧地把不适合于自己的买卖的文章都扔到桌子底下去。有时候,一连三个星期甚至六个星期,马克思寄去的文章都被扔到废纸篓里去了。当然,马克思临时为之撰稿的那些德文报纸,例如维也纳的Presse(《新闻报》),也并不表现得更好些。因此,马克思说他为报纸写稿挣的钱还不如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投稿人,这是一点不错的。

还在1853年,马克思就渴望能有几个月的空闲来进行他的学术研究。他说:“但是,显然我是得不到这种空闲的。不断地为报纸乱写凑数文章已使我厌烦。这占去我许多时间,分散我的注意力,而且毫无益处。不管你怎样力图独立不倚地写作,你总归要受到报纸和它的读者的约束,特别是像我这样一个靠领取现款维持生活的人。纯学术工作就完全不同了……”在德纳的软鞭子下又工作了几年之后,马克思说话的语调完全不同了:“跟这号人为伍,还不得不认为是件幸事,这真是令人厌恶。一个人注定要在这种行业中进行政治工作,只不过是像艺所里的贫民把骨头研碎熬汤一样。”不仅在生计的艰难方面,尤其是在生活的朝不保夕方面,马克思是和现代无产阶级完全命运的。

马克思在他写给恩格斯的那些信里,激动人心地详细描述了那些过去只是被人们约略知道的事情。他写道,有一次他由于没有衣服和鞋子而不得不待在家里;另一次,他缺少买纸或买报的几个便士;又一次,他为了弄到寄稿子的邮票而在城里到处奔走。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同小店老板们的无休无止的争吵,因为他不能如期付清赊购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的欠款;至于那个时时刻刻威胁着要查封他的财物的房东就更不用说了。最后,当铺乃是他经常出入的一个避难所。当铺的重利盘剥,从马克思手中夺去了最后一点足以把忧虑的暗影排除于家门之外的东西。

而忧虑的暗影不仅光临马克思的家门,而且是他家座上的常客。马克思夫人,这位心灵高尚的妇女,从小过惯了物质方面无忧无虑的生活,有时不免在残暴的命运的打击下灰心丧气,以致不止一次地祈求死亡降临到自己和孩子们的身上。从马克思的一些信里,可以看到家庭不和的迹象。他有时竟认为,对于一个心怀大志的人来说,最大的蠢事莫过于结婚,因为结婚使一个人的生活为琐碎的家务所烦扰。但就是在妻子的抱怨使他烦恼时,他仍旧原谅她并为她辩解。他说,对她来说,忍受那些难以形容的屈辱、折磨和惊恐,要比他自己更加沉重得多,这尤其是因为她不可能像他一样,在科学的殿堂里寻求避难之所。但是,当做父母的看到孩子们童年的天真欢乐是怎样地受到限制时,两个人的心上是同样感到沉重的。

这位崇高的人物所遭遇的这种命运本身就已经够悲惨的了;但是使它真正达到悲剧的顶点的是这一事实: 马克思是自愿地担负起他那长达数十年的殉道者的事业的。他拒绝了一切妥协的诱惑,虽然他完全有可能不失尊严地获得资产阶级的一官半职以安度此生。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只是毫不夸张地简单地谈到需要说的一切:“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而不让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一架赚钱的机器。”把这位普罗米修斯束缚在岩石上的不是赫菲斯特的锁链,而是他自己的铁的意志,这种意志像磁针一般毫不动摇地指向人类的最高目的。他的整个素质是一块柔韧的钢。最令人惊异的是,有时在同一封信里,马克思似乎完全被最残酷的忧患压倒了,突然间,他又以惊人的弹振作起来,像一个从不为琐碎的忧虑皱眉的智者一样心绪宁静地解决各种最困难的问题。

但是,马克思毕竟十分痛切地感受到资产阶级社会对他的打击。也许有人问: 对于一个首先只是指望得到后世承认的天才来说,落到马克思头上的这些苦难又算什么呢?这样的提法,是一种愚蠢的苦行主义的观点。那种只要可能就希望每天看到自己的名字登在报上的文人的虚荣心当然是庸俗不堪的,然而,一切创造力却需要有一个表现这种力量的必要的场所,需要从它所引起的反应来汲取进行新的创造的力量。马克思并不是拙劣的剧本或小说中的装腔作势的饶舌家,他是一个像莱辛一样热生活的人,而莱辛在临终前给他青年时代的一位老友写的信中的那种情绪,对马克思来说也不是陌生的。莱辛说:“我相信,您不会认为我是一个渴望得到别人赞扬的人。但是世人把某些人看得一无是处的那种冷漠态度,即使不使人悲痛欲绝,至少也使人心灰意懒。”马克思在他五十寿辰的前夕所写的一段话,也含着同样的苦痛: 年已半百,依然是个贫民!有一次他说,他宁可埋在土里百丈深处,也不愿像这样庸庸碌碌地活下去。又一次,他禁不住发出绝望的呼号说,他甚至不愿让他最凶恶的敌人陷进他已陷进去两个月的泥坑,在这两个月当中,无谓的争吵使他头脑麻木,不能工作,以致心中充满了极大的愤怒。

当然,马克思并不是像他自己有时开玩笑地自称的“愁眉苦脸的狗”。恩格斯说他的朋友从来没有垂头丧气过,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如果说马克思喜欢把自己称作硬汉,那末,不幸的熔炉把他磨炼得更硬了。曾经覆盖着他青年时代的著作的晴朗天空,逐渐被沉的乌云所遮蔽,他的思想像闪电一般透过这些乌云射出光芒。他对敌人、有时甚至也是对朋友的评判变得那样地锋利,以致它们所刺伤的不仅仅是那些神上软弱的人。

不过,有些人咒骂他是一个冷冰冰的煽动家,还有一些人像鲁莽的下级军官一样,把这位伟大战士仅仅看成是一个穿着长官制服在练兵场上神气活现的木偶人,这两种人不多不少同样是错误的。

马克思在生活中的胜利不仅应归功于他自己的巨大能力。所有的人都认为,如果没有恩格斯这样一位朋友,他也终究会被环境所压倒;关于恩格斯对他的自我牺牲的忠诚,直到现在,在他俩的通信发表以后,我们才清楚。

像这样的友谊,是史无前例的。在一切时代里都有过历史所夸耀的友谊。在德国也曾有过这样的一些朋友,他们的生活在同的事业中不分你我地紧密融合在一起。但是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存在着独特的意志、独特的思想这样一些不可消除的东西的残余,或者至少是暗地里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个——照诗人的说法,这是“人间儿女的最高幸福”——的表现。路德终于把梅兰希通看成是一个意志薄弱的学者,而梅兰希通则认为路德只不过是一个粗野的农夫。只有缺乏真正的嗅觉的人才不能觉察席勒和歌德的通信中存在着的那种大枢密顾问官和小宫廷顾问官之间的貌合神离。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在一起的友谊,却丝毫不带有这种人类的浅薄;他们的思想和创作越是交织在一起,他们各自的个就越是完整。

他们两人在外表上就是非常不相同的。恩格斯是个浅头发、身材颀长的德国人,而且像一个观察者所描写的,有着英国人的风度;由于不仅在兵营里而且在营业所里受过严格的训练,他总是衣冠整洁的。他曾经说过,他用六个办事员组成一个管理部门,可以比用六十个政府顾问官所组织的要简实用一千倍,因为这些顾问官甚至连字也写得认不出,而且会把册籍弄得乌七八糟,以致最后鬼都不能辨识。虽然恩格斯是曼彻斯特证券交易所的受人尊敬的一员,经常参加英国资产阶级的业务和娱乐,从事猎狐和圣诞节宴会之类的活动,他却仍然是一个思想工作者和战士。在该城的边沿坐落着他的小屋,那里珍藏着他的宝贝——一个普通的尔兰姑。同她在一起,他可以摆脱使他厌烦的庸人而获得休息。

和恩格斯相反,马克思却是一个敦实粗壮的人。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漆黑的狮鬃般的头发,表明了他的闪族人的血统。他是不修边幅的。马克思深受家室之累,从不涉足于这个世界首都的种种社交活动。他专心致志地埋头于他的神劳动,常常废寝忘食地一直干到深夜,因而损耗了他的体力。马克思是个不知疲倦的思想家,对于他来说,思维就是最高的享受;在这方面,他是康德、费希特、特别是黑格尔的真正继承者。马克思常常重复黑格尔的话说:“即使是恶棍的犯罪思想也比天上的一切奇迹更为崇高而辉煌。”但是和这些哲学家不同的是,思想不断地推动马克思走向行动。他在小事情上不实际,但在大事情上却是实际的。当他不得不去安排自己的小家务时,他是完全束手无策的,但是在组织一支军队并率领它去改造世界方面,他却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天才。

文若其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作家来说也很不相同。他们两人在文章风格方面都是独树一帜的大师,并且都有语言天才: 两人都通许多种语言,甚至方言。在这方面,恩格斯还要胜过马克思,但是当他用自己的祖国语言哪怕是写一封信,更不用说写准备出版的著作时,他却非常小心地不让自己的文字织物中夹杂一丝外国的纤维,同时也不让自己陷到条顿语言纯洁论的偏见中去。他的文字是明白晓畅的,他的行文有如清澈见底的一湾流水。

马克思的文体却不那么谨严而且是比较晦涩的。他青年时代的书信,也像海涅年轻时所写的信一样,使人强烈地感到他还在致力于语言的锤炼,而在他成年时期的书信中,主要是从他移居英国时起,他就在德文中夹杂着使用英文和法文了。确实,就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也可以遇到一些并非不可避免的外国字眼,以及不少英语和法语的表现方法。尽管如此,他却是这样一位德国语言的大师,以致在把他的文字翻译成外文时不免要失去许多神韵。当恩格斯读过他朋友的著作的法译本的一章(马克思曾亲自仔细润饰过这个译本)后,他发现这一章的力量、神采和生命全都“荡然无存了”。歌德有一次写信给冯·施泰因夫人说:“在运用譬喻方面,我可以和桑乔·判札的谚语比一比高低。”同样,马克思在语言的惊人的形象化方面,也是可以和最伟大的“譬喻大师”莱辛、歌德和黑格尔媲美的。莱辛说过,在完美的叙述中,概念和形象应当像夫妇一样地互相结合在一起,而这一点马克思是很懂得的。难怪那些大学里的学究们,从老将威廉·罗雪尔直到最年轻的讲师,都为了这一点而攻击马克思,大骂他在表述自己的思想时含糊不清,“用譬喻的补丁把它们缀合在一起”。马克思在说明他所要说明的问题时,总是给读者留有余地,让他们自己去进行有益的思考。他的文字就好像是汪洋大海里跳跃着的波涛。

恩格斯总是承认马克思的天才高过自己,并且认为在他们同的事业中他自己不过是第二提琴手。但是他绝不仅仅是马克思的解释者和助手;他是马克思的一个才能不同然而旗鼓相当的独立的合作者。在他们建立友谊的最初时期,在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恩格斯是所予多于所取的,这一点,在二十年后马克思本人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可以得到证明。他写道:“你知道,首先,我对一切事物的理解是迟缓的;其次,我总是踏着你的脚印走。”恩格斯携带的是轻便武器,因而行动迅速得多;他的眼光十分敏锐,能够一眼看透任何问题或形势的本质,但是不够深入,不能立时看到使重要问题的解答复杂化的各种反面论点。对于一个行动者来说,这个缺点却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因而马克思不先同恩格斯商量,从来不作出任何政治决定,因为恩格斯总是能击中要害的。

马克思在理论问题上也时常征询恩格斯的意见,但是由于上述的同一个原因,恩格斯的意见却不像在政治方面那样有益。在理论方面,马克思总是超过他的朋友。特别是当恩格斯坚持要马克思赶快结束他的主要科学著作的时候,马克思总是不肯听从。恩格斯曾劝告他说:“对你自己的著作哪怕就马虎一次也好。对于那些糟糕的读者来说,它已经是太好了。重要的是把这部东西写成并出版;你自己所看到的那些缺点,蠢材们是不会发现的。”这些话反映了恩格斯的真正格,正如马克思拒绝朋友的劝告反映了马克思的真正格一样。

(樊集译)

【赏析】

在当今西方思想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不少在世界范围影响卓著的社会科学家都与马克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的马尔库塞,法国的萨特和意大利的葛兰西,都曾是西方很有影响的学者和知识分子,而他们都被认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国的解构大师德里达、德国的思想家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和美国的后现代主义代表詹姆逊等,他们的思想观点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梅林的《马克思传》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梅林是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了写这部传记,他广泛参考了前人所写的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的出版物,收集了大量未发表的家族系谱、书信、档案等珍贵材料,并认真研读了马克思的主要著作,写出了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传记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梅林较详细地叙述了马克思从出生到青年时代的成长,到投身工人运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创建第一国际直至逝世的一生经历。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梅林在书中对马克思各个阶段的重要著作都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该书也是以马克思的重要著作为线索,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变化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客观地描绘了马克思既是伟人又是普通人的形象。在对马克思著作的介绍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其中的思想涵,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思想和经济理论学说都是马克思在博览书和革命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他的学说极具挑战。马克思学说的方法论,如辩证法、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方法等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强的解释力;马克思的价值观,如消灭剥削阶级和压迫,充分发展人的个,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都是许多进步的和正直的人所憧憬的理想。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他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梅林不但把马克思作为一个思想者来描述,而且更把他描写成一个革命者。马克思不但写了被无产阶级称为“圣经”的《资本论》,而且也积极地加入到国际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斗争中,他是国际产主义同盟的领袖和神导师。对外,他从没有向欧洲的保守集和反动势力妥协,以至于过着流亡的生活,成为一个没有国籍的无产阶级的代言人;对他领导国际部反对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和形形的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投降主义等。他的格中充满了战斗神,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马克思看来,生活永远是工作,而工作永远是战斗”。

严格地说,这是一部政治学术传记,它一方面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马克思主义的经过进行了评述,对马克思的最重要的著作如《宣言》、《资本论》等作了分析;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部产主义运动史,对产主义同盟和第一国际的历史发展都有相当详细的介绍。这也是这部传记的最大特。尽管在表现人物格和心灵揭示方面存在不足,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仍然感到马克思集普罗米修斯式的叛逆者和严肃的学者于一身,他给人留下的是一个高傲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从来都不向迫害他的政府妥协,而甘愿过流亡生活;他宁愿靠恩格斯慷慨的赠与生活,也不让资产阶级社会把他变成“赚钱的机器”;他认为“一个作家不应该为谋生而写作,而应该为写作而谋生”。流寓伦敦初期,他过着极为艰辛的生活,常常为一家人的吃饭而担忧,而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资本论》的写作。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他全家都特别崇拜莎士比亚;他是慈的父亲,但他却牺牲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和健康,他的7个孩子中只有3个女儿长大成人。他甘愿为实现他心中的更美好的社会而牺牲一切。他把斗争视为生活和生存的法则。

人物离不开思想,而思想离不开社会。马克思的天才来自于他的勤奋,他的思想来自于社会实践。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才使我们领略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的力量。梅林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因为他拥有“唤醒人类自身力量的创造的迸发”的本质能力,他具有忍受苦难的品德,“在19世纪的天才人物当中,没有一个人曾经受过比一切天才最伟大的天才——卡尔·马克思——所经受的更痛苦的命运了”。不论在生计的艰难方面,在思想和行动上,“马克思是和现代无产阶级完全命运的”。他有铁一般的意志,他说:“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而不让资产阶级把我变成一架赚钱的机器。”他是一个殉道者,他要通过“意识改革”来救赎这个世界被压迫的民众。

另外,本传记还记述了马克思与周围人的交往活动,特别是通过马克思与恩格斯、李普克西、拉萨尔、巴枯宁等一批影响时代的知识分子或交往、或论战的细节描述,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把马克思与他的时代、他的同代人紧密地联系起来。梅林倾注了大量的笔墨记述了恩格斯在经济上对马克思无私的帮助,二人的友谊是建立在同的理想基础之上的,二人的思想和创作交织在一起,使他们的友谊坚不可摧。历史的使命和人格的光辉结合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紧密地连在一起,“像这样的友谊是史无前例的”。马克思生活严谨,工作上一丝不苟;恩格斯谦虚认真,工作务实。二人可谓是珠联璧合,同演绎了一段友谊史和思想史。这些描述使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的形象显得真实丰满,并能够让读者透过他的思想触及他跳动的脉搏,以及与其他人同的喜怒哀乐。

总之,作为人类历史上掀起轰轰烈烈产主义运动的思想家和革命思想的实践者,马克思是永远谈不完的。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马克思,梅林给我们呈现的则是一个革命的马克思,他用主要的笔墨来描述马克思的“战士”的一面,对马克思的思想分析就显得单薄。另外,马克思也因此几乎成为斗争的同义词,而他生活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和细节则令人遗憾地被略去了。

(许勤超)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世界名著·世界名著英文版·少儿故事·经典童话·查理九世全集·古典小说·笑猫日记全集·淘气包马小跳书·伍美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