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婶家大小子有十六了,长成个大个儿,黑黑的脸膛子,不笑。去年,还叫拾来"叔",今年不叫了。拾来叫他,他也爱理不理的。二婶什么事都跟他商量,就更不和拾来商量了。拾来常常窝气,实在气不过了,他便把那散了架的货郎挑找出来拾掇拾掇,看见了货郎鼓。他拿在手里轻轻一摇:
"叮咚,叮咚。"
货郎鼓的声音生脆生脆。拾来愣愣着,象是想起了什么,最后又什么也没想起。他把货郎鼓往腰里一插,挑起货挑子走了。也没跟二婶打个招呼。二婶烧好了锅,等拾来吃饭,等等不来,等等不来。庄前庄后找了一遍,人说,没见拾来,倒见有个货郎,打大路上走过去,那模样确是有点象拾来。她赶紧跑回家找那散了架的挑子,一找没找到,她便明白了。
"我怕你不回来?贱样!"她撇撇嘴,自己盛碗稀饭,抓张煎饼吃了,把锅刷了睡了。一夜没睡踏实,一有个风吹草动,她就要竖起耳朵听听,是不是有人敲门。没人敲门。
第二天早起,她该干啥还干啥。第三天也这么过了。到了第四天,她有些沉不住气,夜没合眼,围着被坐在床上,吸着烟愣一宿。天亮了,她换了件海昌蓝的半新褂子,决定去找拾来了。
"我娘,你去找啥?找个熊!"大小子粗鲁地对她说。
"我去找你大!你个没良心的杂种!"她乱骂着,大小子不敢作声了。她还骂:"要没他,你早死了,不饿死也得累死。他是你大。别看他大不了你多少岁,也是你大。你敢不叫他大,你看着……"二婶骂着,不由有点心酸。她想起拾来刨地的模样,光着脊梁骨,背上的汗珠子亮晶晶的,把裤腰都滚湿了。
拾来挑着货郎挑走在大路上,大路白生生的,翻过了前边的坝子,不见了。他忽然想起了一个月亮夜,这路白花花的,坝子上翻过来一只甲虫,慢慢的近了,近了,是一架平车,一个穿着蓝白花夹祆的女人拉着平车,车上有个凉床架子,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布,有棉絮,有果子,还有一盒烟卷。他心乱跳着,眼窝里热乎乎的,象有什么东西流了出来,他抬起手摸了一把。庄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老人和孩子。他走到他家的草屋跟前,那草屋几乎全陷到地底下去了,地面上只剩个烂屋顶了。前前后后的倒有了好些青砖到顶的房子。
门上没锁,虚掩着,推门推不动,再使劲,门倒了。屋子里空空的,一地的碎麦穰穰子。阳光从窗洞里透进来,卷着几缕灰。屋里只有一眼灶,两个床,一个板床,一个凉床。他站着,头快碰上屋梁了。门口拥着几个小孩儿,愣着眼看他。
"这屋的人呢?"他问小孩儿。
"走了。"小孩儿回答。
"走哪儿了?"
小孩儿面面相觑,一个大点儿的说:"上北边了。"
拾来站了一会儿,走了出来,把门装好,掩上,回过身来。
阳光扎着他眼疼,睁不开。太阳晃眼。
拾来挑着货郎挑走在大路上,走过一片一片的地,这是两个,那是三个,在做活。他想着二婶的那地。他想着那地被太阳晒得烫脚,烫到心里去的滋味儿;想着那地腥苦腥苦的气味儿;想着那地种什么收什么,一点儿骗不得,也一点儿不骗人的诚实劲儿;想着二婶刨地时,那破褂子飘飘忽忽的,时隐时现着一双柔软结实的妈妈。他懒懒地走在大路上,货郎鼓无精打采地响:
"叮——咚,叮——咚。"
进了庄子,有个媳妇儿来挑花线,有个姊妹来拣纽子……各色各样的手在匣子里翻腾着。他瞅着那些个手,心里闷闷的。好歹等他们挑够了,买了,或是不买了。他整理了一下挑子。上了肩。直起腰,刚迈步,又站住了,离他十来步的地方,站着个娘们,脸上又是土,又是汗,成花的了。手掐着腰,恨恨地瞅着他。
"二,二,"他又改口道,"孩、孩他娘。"
"孩他娘死了!被她男人甩了,上吊了,投河了,一头撞在鲍山上撞死了!"
"哪,哪能。"拾来赔着笑脸,心里却象喝了一碗滚烫的茶,舒坦极了。
"她男人找着黄花大姊妹了!找着穿高跟鞋儿,烫狮子头的洋妞了!找着住楼的小姐了!"
"哪,哪能!"拾来走近去,抬起手,碰了碰二婶的肩膀,被二婶一巴掌打掉了。
"她男人死了,她守寡了,她改嫁了,嫁山那边去了!"
"哪,哪能。"拾来把打回来的那只手放到脑袋上,挠着脑袋。
"生了一大嘟噜孩子,有男的,有女的,有长的,有短的,有方的,有圆的……"二婶自己也笑了,赶紧又掩住。
拾来朝前走了两步。
"你走哪去!"二婶嚷道。
"回家呀!"他回答。
"哪是你的家?你还记得家?"
拾来不敢动了,站在那里。
"你是死了吗?还不动弹,你想死在野地喂狗了?"
拾来这才敢走动,跟在她后边。他心里就象放下了一块石头,他问自己:究竟有啥事呢?什么事也没有,啥事也没有。他回答自己。他越走越轻快,不由走到了二婶头里。
太阳照着土地,风吹着大柳树,柳枝子飘拂来飘拂去,一只雀子唱着。货郎鼓"叮咚叮咚"地响。他走着走着一回头,见二婶在抹眼泪,他又傻了:
"你,这是干啥呢?"
"你这个没良心的!"二婶哽咽着骂。
"我去去就来家了。"
"我不找你,你来家?"
"不找也来家。"
"说瞎话。"
"要是瞎话天打五雷轰!"拾来赌咒发誓。他望着二婶泪糊糊的毛呼眼,鼻子也酸了。
两口子相跟着回了庄,天已到晌午了。二婶开了锁进了屋,一边吆喝拾来:"烧锅!"
拾来还没坐到锅跟前,她又嚷:
"水缸见底了,还不挑水去,这么没眼色的。"
于是,拾来又站起来去挑水。
三十四
鲍秉德不明白自己咋会有这么多话的。天黑,他脑袋一挨上枕头,就开始对着新媳妇叨叨,叨叨个没完。他告诉她小鲍庄的来历:鲍家祖上做过官,莫看如今贫寒,却是有根底的。他告诉她自己家那些啰啰嗦嗦的事:自己过去的那女人,那女人怎么变疯了,又怎么想上吊没死成,后来发大水时,又怎么摔下去,淹死了,至今连根头毛都没找着。
媳妇总是静静地听着,黑里见不着她脸上的麻子,什么也看不见,只觉着她的脸贴着他的脸,眼睛眨巴着,半天眨巴一下,半天眨巴一下。他知道,她醒着,在听他说呢!
鲍秉德原以为自己是不好说话的哩。他常常一连几天不说一个字,猛一开口,把自己都吓了一跳。如今这么说个没完,连自己都觉着烦人了。可不会是这几年的话全憋在肚里了。说也奇怪,人一说话就象是活过来似的。他象是活过来了。回想那几种,都不知道自己在活个什么劲。他就是觉得自己说的太多了,怕人烦。
她的脸贴着他的脸,半天一眨巴眼,半天一眨巴眼。她醒着,在听他说哩。
她肚里已经有了,不知为啥,他不用趴到她肚子上去听,也晓得一定是个活跳跳的孩子。他这么断定。他觉得这个娘们就是专给他生孩子过日子的,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娘们,家里的。搂着这样的娘们睡,睡得踏实,睡得实在。
可是,有时候,他坐在板凳上,脚泡在脚盆里,吸着烟袋,看着她忙活。看着看着,不由的会看到一个苗苗条条的背影,一条大辫子在背上跳着,长虫似的。他的心,就会象刀剜似的一疼。他觉得那疯子是有意跳下水,给这个媳妇儿让路的,也是给他让路的。唉,要是找着她的尸体,埋在地头,也好时常看看,捧捧土,拔拔草,心里的难受也好有个地方发落。可她不知躲哪儿去了,连根头毛也找不见了,连把土也不让他捧,草也不让他拔,连个地头也不占他的,连个难受也不给他。是放他过去,也是叫他放她过去。
鲍秉德心里酸酸的难受。可是天一黑,一搂着那娘们,话又来了。耳根子隐隐的好象家后秫秫地里有人唱小曲,声音细细的,风吹似的。再凝神一听,又没了。
三十五
鲍仁文熬了几宿,写成了捞渣的报告文学。这回,他发了狠,一连抄了四、五、六、七份,发通知似的发给了好几处:省里的,地区的,县文化馆的;刊物,报纸;青年报,少年报……
收过了秋,粮食进了屋,囤了起来。过年了,鲍秉德家里的肚子挺得老高,快生了。
庄前庄后连连响着鞭炮,起屋上梁哩!
这一天,大路上来了一辆吉普车。进庄就问鲍仁文家住在哪里,然后就一径找了过来。
鲍仁文正在地里做活,见一辆吉普车老远的来了。车停了,下来两个人,朝他走过来了,是朝他走过来的,踩着刚出头的麦苗。他站直了腰,用手搭起凉棚望着,心里"怦怦"地跳起来了。他看得出这两个人不是乡里人,其中一个甚至不是此地人。他们是来做什么的?太阳照着眼,眼睁不开。那两个人从太阳照眼的地方走来了。
那两个人一步一步走来了。
两个人一步一步走来了。
两人一步一步走到了跟前,问道:
"你是鲍仁文同志吗?"
"是的。"他说,声音有些打颤。
"这是地区《晓星报》的记者老胡同志。"那个象此地人的人指着那个不象此地人的人说,"我是县文化馆的,我姓王。"
老胡同志早已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手。老胡同志戴了副眼镜,嫩相得很,不敢判断他的年龄。城里人的年龄不好说。他热情地摇摇鲍仁文的手,拉他在地头上坐下,好象是他家的地头似的。
他果真是为捞渣的报告文学而来的。他们收到稿子,先是看了一遍,压起来了。后来,过了年,临近三月份了。三月份是礼貌月。领导上要他们好好地抓一个典型,以配合五讲四美的宣传。于是他们又想起了这篇报告文学,重新找出来看了一下,传阅了一下,都觉得事迹是可以的。就是,怎么说呢?文章还要润色,并且要更加充实加强捞渣几年如一日照顾五保户这一情节。要知道,如今老人问题,简直是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所以就派老胡同志来和鲍仁文同志合作,一起完成这篇报告文学。事情很紧急,今天,鲍仁文就要跟他们进城去。要九争在三月以前完成,让老胡同志带着稿子回报社发排,三月一日见报。
鲍仁文听他说着这一切,就好象坠入了五重云雾中。"我不是在做梦吧?"他问自己。"我可不是在做梦吧!"他又问自己。他觉着头晕,觉着身子软软的无力,连微笑也微笑不动了。他看着老胡同志那张嫩生生的脸,听不见他在说什么,就好象放电影出了故障,只有人影没有声音似的。老王同志递过烟卷,他糊里糊涂地接过来,居然让老胡同志点的火,连声谢谢也没说。
最后,老胡同志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说:"就这样。"
鲍仁文也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说:"好,就这样了。"
"我们现在就走吧!"
"好,走吧。"鲍仁文跟着说。恍恍惚惚的,不知要走到哪里去。走出麦地,上了吉普车,一股子臭汽油的味,叫他清泠起来:老胡同志是要上捞渣家去瞅瞅,和他父母拉拉。
鲍彦山家里的在烧锅,见来了两个陌生人,有些着慌。忙不迭地站起来。老王同志说:
"这是地区《晓星报》的记者,专来采访你家鲍仁平的事迹,要写文章报道哩!"
他娘还是惶惑。
"这是县上、地区上的干部,来问问你家捞渣的事,要写文章表扬哩!"鲍仁文解释说。
她便懂了,释然了:"屋里坐,屋里坐!"
屋里漆漆黑,一个粮食囤子占了三分之一的地方。老胡似有些吃惊地左右看看,没有说话。有人到湖里把鲍彦山喊来了。
"这是鲍仁平的父亲。"鲍仁文介绍。
两人一齐上前,一人握住了一只手,使劲摇着。鲍彦山惶惑地看着他们,好容易把手解脱出来:
"坐,坐吧!"
各就各位坐下以后,老胡同志扶了扶眼镜,低沉地问道:
"鲍仁平是从几岁开始照料五保户鲍五爷的?"
"打小就跟鲍五爷亲呢。会说话就会邀鲍五爷吃饭;会走路,就会去给鲍五爷送煎饼。"
"他为什么会对鲍五爷这么好呢?"
"他俩有缘份。鲍五爷不理人,倔,就理捞渣,和捞渣亲"。
"鲍仁平生前记不记日记?"
"日记?"
"捞渣活着时每天写不写文章?"鲍仁文解释道,无形中他成了翻译。
"自打他上学,每天放过学,割过猪菜,吃过饭,就趴在桌上写作业。写个不停,冬天手冻麻了,还写;夏天,蚊子咬疯了,还写。叫他,捞渣,明天再写吧!他说:明天还有明天的作业哩!"
"他写的东西还在吗?"
"和他的书包一起烧了。"
"烧了?"老胡同志很吃惊。
"此地的风俗:少年鬼,他的东西不兴留家里,统统都烧,烧不了的就埋了,扔了。"鲍仁文解释。
"哦。"老胡同志轻轻地吸了一口气。
"这孩子命苦,没吃过一顿好茶饭。"他大唏嘘起来,眼泪啪啪地落在了地上。他咳了一声,吐了两口痰,用脚搓搓,搓去了。
老胡同志不再说话,过了半晌,轻轻地说:"走吧。"
鲍仁文带他们到大柳树下去看看。老胡同志仰起头望望那树梢,想象着当时那鲍五爷是怎么趴在那树上的。又低头看看树干,想象着捞渣又是怎么抱住这树干死的。老胡摸摸那粗糙的树身,不说话。
鲍仁文又带他们到大沟边捞渣的坟上去看了看。坟上长了一些青青的草,在和风里微微摇摆着。一只雪白的小羊羔在啃那嫩草,一个小孩在大沟里洗脚,瞪大眼睛严肃地瞅着他们。
"小孩,过来。有话问你。"老王喊他。
他跑上来,牵起小羊羔,转头就跑了。一边跑一边回头看。
"乡里小孩没见过世面。"鲍仁文代他抱歉道。
老王摇摇头,笑了:"我想问问他,鲍仁平的事。"
老胡一直没说话,站在捞渣的坟前。
坟上的草青青嫩嫩的,随着和风微微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