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诗经赏析 >

《燕燕》原文及鉴赏

发布时间:2023-05-25 08:55:44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作者: 张若晞 【本书体例】

【原文】:

燕燕于飞(1),差池其羽(2)。之子于归(3),远送于野(4)。瞻望弗及(5),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6)。之子于归,远于将之(7)。瞻望弗及,伫立以泣(8)。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9)。之子于归,远送于南(10)。瞻望弗及,实劳我心(11)。

仲氏任只(12),其心塞渊(13)。终温且惠(14),淑慎其身(15)。先君之思,以勖寡人(16)。

【鉴赏】:

《邶风·燕燕》,是《诗经》中最优美最感人的篇章之一。千古以来,脍炙人口,众口皆碑,影响深远。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为其族弟辛嘉送别而作的《贺新郎》(“绿树听啼鴂”)中就用“看燕燕,送归妾”以抒写离别之苦。宋许《彦周诗话》云:“此真可以泣鬼神矣!”

《燕燕》一诗的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对此作了很好的说明:“庄姜无子,陈女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庄公薨,完立,而州吁杀之。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按照此说,《燕燕》一诗的作者就是庄姜。《鲁诗》、《齐诗》则认为此诗系卫定姜(卫定公夫人)送其守寡儿媳返归娘家之作,《韩诗》又以为是卫定姜送其娣(夫妾)归国之作。宋人王质《诗总闻》及清代以后的学者也有人认为此诗为卫女远嫁,其兄为之送别之作。近人还有人认为这是薛国国君(姓任)送妹远嫁卫国时所唱的骊歌。这些看法虽不失一家之说,但比较起来,体蕴全诗的意蕴,印证历史事实,《诗序》说是可信的。据《左传》隐公三、四年及《史记·卫世家》载,卫庄公娶齐女,曰庄姜。庄姜美而无子。卫庄公希望有子以继其位,又娶陈女厉妫、戴妫姊妹。厉妫生子孝伯,早死。戴妫生子名完,庄姜以为己子,并立为太子。庄公另有宠妾生子州吁。州吁年长,有宠而好兵,庄公就令其将兵。庄公二十三年卒,太子完继位,为桓公。州吁骄奢不顺,桓公撤其职。州吁逃往国外。桓公十六年春,州吁纠集流亡国外的卫人,弑桓公而自立,戴妫受牵连,被遣送回娘家陈国,临行,庄姜送之,乃作此诗。《毛传》云:“戴妫于是大归,庄姜远送之于野,作诗见己志。”《孔疏》:“其母见子之杀,故归。庄姜养其子,同伤桓公之死,故泣涕而送之也,言大归者,不反之辞。”

州吁之乱是卫国一大国难。被杀的桓公,既是卫国之君,又是庄姜、戴妫共养的孩子;戴妫性格贤淑,与庄姜感情融洽,今日她被驱遣,自是永别,于是国愁家恨和依依惜别之情就融汇成一篇动人心魄的诗歌。

诗分四章,前三章均章首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这既是写眼前景,又点明诗作的时间。阳春三月,燕子双双飞翔,自由快乐,正反衬自己生离死别的愁苦。“差池其羽”,是以燕子飞翔时瞻前顾后的情态描写,反衬戴妫临行前整理衣服首饰的情景。郑笺云:“差池其羽,谓(燕子)张舒其尾、翼,兴戴妫将归,顾视其衣服。”这真是会心诗艺之言。当时州吁杀桓公,株连异己,政治氛围严峻,戴妫能如此,足见其沉着从容。“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这两句采用赋的手法,直叙其事。之子,指戴妫。“归,归宗也。远送过礼”(《毛传》)。戴妫夫亡子死回归陈国,自然是大归了,其心情的沉痛就可想而知。对此,庄姜心领神会,因而才有“远送于野”之举。这不是寻常之礼节,正如《郑笺》所云:“妇人之礼,送迎不出门。今我送此子乃立于野者,舒己愤,尽己情。”这里的“愤”是庄姜与戴妫共同的悲愤,这里的“情”是庄姜对戴妫的深挚感情。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远送于野”的深刻含义。才能明白“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丰富而深厚的内含。这两句写庄姜与戴妫话别之后,望着她渐渐消失的身影,心痛如割;且这次分别又是永别,此是人生中痛苦之最。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怎能不使她“泣涕如雨”呢?眼泪的多少是和痛苦成正比的,理解了这一点,就得明白庄姜对戴妫的感情是何等深厚,是何等的感人肺腑!下二章是对首章的复沓和深化。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春燕时而飞上,时而又飞下,好象若有所思,不忍离开似的,诗人以此比喻戴妫临行前眷恋反顾,徊徘往复,依依不舍之情。正如《郑笺》所云:“颉颃,兴戴妫将归,出入前却。”这不仅描写了戴行前的举止情态,也逼真地再现了戴妫重感情的性格。也正因为如此,也更加激起诗人的感情波浪,把她送到很远的地方,一直到“瞻望弗及”,还不忍心返回,还站在那里“伫立以泣”。路程越送越远,久立而哭泣,这都说明庄姜悲苦之深,也说明她们二人平时相处感情之笃厚。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燕子忽而上飞,忽而下飞,其音时上时下,时而高扬,时而低沉,如泣如咽,这正喻示戴妫临行前内心痛苦不可言状,声音哽咽,不能尽己情,不能舒己愤。《郑笺》云:“下上其音,兴戴妫将归,言语感激,声有大小。”这就把戴妫的悲剧心灵全部显露于读者眼前。诗前至此,亦足以震撼人们的心灵了,殊不知戴妫的悲剧心灵越表现得充分,庄姜心灵上的痛苦痕迹就越深。“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便是这种痛苦心情的最好印证。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在北,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在南,所以庄姜远送戴妫,至于卫都的南郊,达到远得不能再送了,她凝视着戴妫远远逝去的身影,发出“实劳我心”痛苦心声。这比前边的伫立泣涕的描写,感情厚重有力。“我心”二字,与下章“其心”二字两相印照,乃是两个心灵的照面,这正是本诗在意境上高明之处。

如果单从表现感情来说,诗歌到此完全可以收束,因为诗人把送别的大体轮廓已经勾勒出来了,深厚的感情也表达殆尽。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位远去的戴妫如此令人眷念呢?这就有必要展示戴妫美好的内心世界。所以诗歌的第四章一开始就刻划戴妫的内心世界:“仲氏任之,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仲氏,指戴妫,因她为厉妫之妹。一说仲氏是戴妫之字,古人称字表亲切或敬称。诗人以称颂的口吻直呼其名,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她具有心怀诚实而有深远,态度既温和又恭顺,为人善良而又谨慎的美德。这实际上是对戴妫整个人格的精确概括,也是对其美德的最高评价。为了避免抽象化,诗中还拈出戴妫诀别时劝慰“寡人”的话——“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先君指已故的卫庄公,寡人是庄姜夫人的谦称。这里既是勉励庄姜,也是自勉,表示不忘先君的遗德遗训。临别之前还能设方安慰别人,这不是又一次体现了她的善良、贤淑吗,正因为如此,也就使庄姜对她更感到难分难舍。由此可见,末章在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交代了“远送于野”、“伫立以泣”的缘由,在完成刻画人物性格以及使全诗的结构趋于完整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燕燕》一诗其所以能影响千古,除了诗人抒发真挚感情外,和本诗善写离别之情和长于刻画人物性格亦有莫大的关系。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清王士祯《分甘余话》说:“《燕燕》之诗,许彦周以为可泣鬼神。合本事观之,家国兴亡之感,伤逝怀旧之情,尽在阿堵中。《黍离》麦秀未足喻其悲也,宜为万古送别之祖。”可见善于描写送别情景,是此诗一大成就。诗人善于捕捉临别之际迅烈生长的别情,真实而感人。“瞻望弗及”、“伫立以泣”之意境,堪称送别诗之典范。李白《送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苏轼《辛丑……与子由别于郑州……》:“登高回首坡隔,但见乌帽出复没。”周邦彦《兰陵王》词:“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其意之美与本诗何其相似乃尔,可见称《燕燕》一诗为万古送别诗之祖并不算过誉。

本诗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亦有独到之处,朱熹称赞此诗说:“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朱子类语》)。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也指出此诗“语意沉痛,令人不忍卒读。”这些评语都是真知卓见。

但我以为此诗真正感人的还是诗的内容,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削弱本诗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说:“予六、七岁,始入乡塾受《诗》,诵至《燕燕》、《绿衣》等篇,觉枨触欲涕,不自知所以然。稍长,遂颇悟兴观群怨之首。”可见此诗写的不仅是“儿女共沾巾”之情,更为重要的是这篇作品写了戴妫因为政治原因而离别,它透露了人物的善恶和国家兴亡之感,容易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名著知识·世界名著·世界名著英文版·少儿故事·经典童话·查理九世全集·古典小说·笑猫日记全集·淘气包马小跳书·伍美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