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仆——焦裕禄的故事
一、在急风暴雨中成长
焦裕禄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尽了苦难的煎熬。7岁上学,学十习十刻苦认真,考试成绩总在前几名。1932年,家乡遭遇灾荒,家境十分贫困,11岁的焦裕禄被迫退学,跟随穷乡亲推着独轮小车,运煤卖煤。
在那暗无天日的旧社会,焦裕禄的家庭和广大劳动人民一样,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焦裕禄的父亲因无钱还债,被地主活活十逼十死。眼泪未干,焦裕禄又被日本鬼子抓到抚顺的一个煤窑作苦工。在日本鬼子、汉十奸十的刺刀威十逼十下,他每天在煤窑里干十五个小时以上的苦工,和焦裕禄同志住在一个工棚的二十三个人中,两三个月里,就有十七人被折磨死去。每当工友们不幸死亡的时候,焦裕禄的心比针剌还要难受。他不忍受日寇的非人折磨,和工友一道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虎口。
这阶级仇、民族恨,在焦裕禄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945年,十毛十主十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焦裕禄的家乡解放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抱着要翻身、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回到了家乡。
二、 走上革命道路
焦裕禄这个苦水里生苦水里长的青年农民,找到了十党十组织,参加了民兵队伍在十党十的教育、培养下,焦裕禄同志于1946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十共十产十党十,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
他在入十党十申请书上这样写道:十共十产十党十是人民十群十众的救星,没有十共十产十党十,革命就不能胜利,穷人就不能翻身。我要听十毛十主十席的话,跟十共十产十党十走,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实现十共十产主义而奋斗!
三、随军南下开辟新区
1947年7月,为了帮助新解放区人民翻身求解放,焦裕禄被调到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集训后分配到淮河大队一中队任班长。在南下途中,他经常替女同志和身十体差的队员扛背包、背干粮袋。最多时,他一个人竟背了四个人的背包。
1948 年5月,焦裕禄调到尉氏县宣传部任干事。正当小麦要开镰收割时,县委突然接到情报:敌七十五师准备扫荡我五分区,抢收麦子。为了保护十群十众的劳动果实,焦裕禄迅速赶到彭店区向基层干部和十群十众讲明敌情和县委指示十精十神,带领十群十众一面抢收麦子,一面隐藏转移。待敌人赶来时,田里的麦子已收打完毕。敌人不但没有抢到麦子,反而连遭伏击,被迫仓皇逃走。
1948年冬,淮海战役打响了,焦裕禄同志根据上级指示,组织带领担架队,在尉氏县支前总队部的领导下,投入了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淮海战役结束时,豫皖苏五分区奖给这个大队一面“支前模范”的锦旗。
1950年冬,焦裕禄同志任十共十面十团十尉氏县委副书十记。面对新的工作,新的环境,焦裕禄同志没有犹豫,力挑重担,在实践中十摸十索,1952年春,焦裕禄同志调陈留十团十地委任宣传部长时,参加地委工作组到杞县搞土地复查。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青年,调查青年思想实际,趁着各种间隙找十团十干部谈话,了解青年工作状况,常常是通宵达旦。一位十团十干部说:“十团十的工作就比人家事多,熬眼多”。焦裕禄笑着说:“年青力壮的时候不为十党十多做点事,将来老了,只怕想干也干不成了!”
1953年夏,焦裕禄同志任青年十团十郑州地委第二书十记,一位在尉氏县工作过的十团十干来看他,老战友相逢,格外亲十热。焦裕禄问:“这次到哪里去?”他说:“转业了,到省里待分配工作”。焦裕禄说:“是啊,十团十干部总要转业改行的。可咱们做过十团十的工作的人不能忘了青年,要永远把教育青年的任务担在肩上。”
四、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一九五三年,祖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大道上迈出了矫健的步伐。这时,十党十从各个方面十抽十调大批优秀干部,派往工业战线。
焦裕禄怀着无限激十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崇高理想,从农村工作岗位,来到了洛十陽十矿山机器厂。
解放前,焦裕禄只读过几年小学,文化低,科学知识更差,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崭新的、十分艰巨的课题。如何完成十党十交给的任务呢?他想:单凭热情,不懂业务、技术,根本不适应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工厂十党十委深切体察到焦裕禄的心思,就派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十习十,到大连起重机厂实十习十,在学十习十和实十习十的过程中,他刻苦钻研。艰辛劳动,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十峰。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十习十时,他是优秀十党十员;在大连起重机厂实十习十时,职工称他是:“最棒的车间主任;”在洛十陽十矿山机器厂任调度科长时,大家热情地称他为、“政十治科长”。最后终于由外行变十内十行,成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
五、 县委书十记的榜样
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受十党十的委派来到了兰考,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十内十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十群十众生活很苦,......。焦裕禄同志以高度的革命十精十神,对干部和十群十众进行思想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十群十众抗灾自救的斗志,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十潮。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十服“三害”,要把它从兰考土地上象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十抽十调了一百二十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当时,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下去,劝他在家里听汇报。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追沙,他一直追到沙落地;查水,他又是查到水归槽。干旱季节,他亲自用舌头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坚持度过了一百二十多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十摸十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泻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幸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从而县委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上,焦裕禄同志满怀激十情地写道:“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从此,一场十群十众十性十的除“三害”斗争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十群十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焦裕禄同志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十群十众一起出力流汗。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十内十容。下乡时就地劳动;在机关值班时,临近劳动。不论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还是在平时田间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干到哪里。十群十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跟咱一样的庄户人。”
通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兰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总结除“三害”的工作时,焦裕禄同志作了明确透彻的总结。治沙;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这是基本情况;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这是重要十性十;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这是方针。造林防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杆见影。三管齐下,效果良好。这是方法。治水:兰考地形复杂、坡洼相连,河系紊乱,这是客观情况;以排为主,排、罐、滞、涝、台、改兼施,这是方针;舍少救多,舍坏救好,充分协商,互为有利,上下游兼顾,不使水害搬家,这是政策;夏秋两季观察,冬春干燥治理,再观察再治理,观察治理相结合,这是方法。治碱:分清轻重,区别对待,这是方针;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台田试种,引进耐碱作物,这是方法。这段十精十辟的总结,是焦裕禄同志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对兰考人民除“三害”斗争的真实写照。
六、 贫下中农的帖心人
焦裕禄同志说:“新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不能明确树立阶级观点、十群十众观点;老干部长期不参加劳动思想就要起变化,要变颜十色十”。焦裕禄同志身十体力行,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十色十。他经常开襟解怀,卷起十裤十腿十和十群十众一起干活,十群十众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他经常和十群十众一起翻地、封沙丘、种泡桐、挖河渠......,就在县委决定他住院治疗的前几天,他还挥舞铁掀在红庙公社葡萄架大队,和十群十众一起劳动。因此,他经常要求下乡的干部一要带十毛十主十席著作,二要带劳动工具和行李。
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做脏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有一次,焦裕禄同志发现大儿子去看戏,问道:“戏票哪来的?”孩子说: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说没有。叔叔问我是谁?我说焦书十记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没有收票就让我进去了".焦裕禄听了非常生气,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后来,他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
这个“十不准”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说它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都是每个十共十产十党十员、革命干部时刻应该想到的,做到的起码准则;说它不平常,是因为《通知》所规定的每一条准则,都闪耀着十共十产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对特权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禄把职位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把职权看作是受人民的委托,为革命掌权。这是一个十共十产十党十员无私的崇高革命十精十神的表现。
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十色十,心里想着十群十众,唯独没有他自己。
七、 与病魔顽强斗争
一九六十四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同志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他开会、作报告,经常用右膝顶十住肝部,不断用左手按住疼处。有时,用一个硬东西一头顶着椅子,一头顶十住肝部。天长日久,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一个大窟窿,他从不把自已的病放在心里。他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组织上劝他住院治疗,他总是说:“工作忙,离不开。”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开了十药十方,他嫌十药十贵,不肯买。他说:“灾区十群十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十药十,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让他服下了,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可当他发现别的同志有了病时,却总是关心备至。县委一位负责同志在乡下患病,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患慢十性十疾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摧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同志想的总是别人,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一九六十四年三月。焦裕禄同志的肝病到了严重关头,兰考人民除“三害”的斗争也达到了高十潮。他心潮汹涌澎湃,兰考人民抗灾斗争的情景一幕幕映现在眼前,他从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和实干十精十神中,预见到兰考美好的未来。他满腔热情地坐在桌前,想动手写一篇题为,《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班子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变,外地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十精十神原十子十弹物质变十精十神,十精十神变物质。文章只开了个头,肝病又严重发作了,病魔十逼十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十党十组织决定送他到外地治疗。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呵!一年多来,全县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他已经跑遍一百二十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十群十众,兰考的除“三害”斗争。正象一个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十内十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十内十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十精十力回来和十群十众一块战斗呵!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开动的前几分钟,他还在认真地布置工作,要县委的同志们抓好抗灾斗争。
在医院里,焦裕禄同志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无论肝疼得多么厉害,从来都不让护十士多照顾自己。
焦裕禄同志的病越来越严重,医生们开出了最后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里不治之症。送他去看病的赵文选同志,心里非常焦急,恳切的向医生说:“医生,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人民需要他,需要他呀!”
五月初,焦裕禄同志的肝病更加严重了。护十士噙着眼泪给他注射止疼针,他感到自己的病已无法治疗,便摇摇手说:“我不需要了,省下来留给别的阶级兄弟吧!”
一九六十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位普通的领导干部,一个优秀的十共十产十党十员,县委书十记的榜样,人民十群十众的贴心人焦裕禄同志走完了他那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灿烂的一生,与世长辞了。终年四十二岁!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床的枕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十毛十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十共十产十党十员修养》。
焦裕禄同志在生命的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人民十群十众,念念不忘十党十的工作,表现了一个伟大十共十产主义战士对十党十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八、 挥泪继承壮士志
一九六十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病逝了.焦裕禄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在迫悼会上,一位农民泣不成声地说出了兰考人民的心里话:“俺的好书十记,你是为俺兰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这就是兰考人民最重要的誓言,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大的干劲,更多的汗水,努力改造着焦裕禄同志生前战斗过的兰考大地。
全县十党十员、干部和十群十众,认真学十习十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十精十神,认真学十习十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艰苦创业的十精十神,认真学十习十焦裕禄同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密切联系十群十众的工作十精十神,认真学十习十焦裕禄同志忘我奉献的十精十神,认真学十习十焦裕禄同志为十党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十精十神,在十党十的领导和焦裕禄十精十神的鼓舞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决心彻底改变兰考面貌,在这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
“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焦裕禄同志彻底改变兰考面貌的遗愿,正在兰考人民的继续奋斗中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