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散文 > 哲理散文 >

《水韵安乡》原文·王锐

发布时间:2022-11-29 19:49:01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离开家乡愈久,愈感到家乡的美好,这可能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感受。不知不觉间,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多年了,家乡的轮廓、家乡的风貌却越来越清晰,始终萦绕在心中,浮现在梦里。

家乡在洞庭湖的边缘,所谓边缘,其实并不见洞庭湖,而是县域大部分土地由洞庭湖千年万年不断淤积而成。淤积久了,洞庭湖湖面寸寸退去,退出十里百里之外,留下了“棒槌落地也生根”的肥沃平原。

记得年少时,走出家门不远,就是山样的河堤。河堤外面,澧水时而平缓时而急促,每到夏季涨水季节,满满一河水白茫茫一片,河水浑浊湍急,夹杂着上游的泥沙和杂物汹涌而至,少有停歇又匆匆向下游急吼吼奔涌前去,河堤无奈忍受着河水一浪一浪的拍打。若在空中俯看,与宽大的河面相比,河堤显得愈加瘦弱,弯弯曲曲的河堤就像一张拉得满弦的弓,某个薄弱的地方随时可能开裂、折断,也随时都有河水灌入绿草茵茵、庄稼丰茂家园的危险。每当这时,全县动员,上下齐心,“人在堤在”的口号响彻县境五个大垸的八百里蜿蜒河堤。每人十米二十米守护着,察“沙眼”、找“管涌”。在水位最为危险的时候,护堤人每天都要在守护的河堤堤内堤外“打草惊蛇”数十次,生怕错过了一个小小的“管涌”而酿成大的灾难。待到河水缓慢退去,河道恢复往日平静,就是家乡最为安宁幸福的时刻。“左挹洞庭,右接兰澧”“洞庭兰澧诸水各安其流”,从古到今寄托着美好的愿望,这也是“安乡”县名得来的缘由。每到秋冬季节,“秋修”“冬修”就成了湖区专有的名词。人们纷纷响应号召,扛着扁担提着铁锹,聚集在薄弱或垮塌的堤段,开始了夯土筑堤的河堤修复工程。“筑堤打夯”时的歌谣“安乡硪歌”成为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湖区人民辛勤劳动时最时尚最美妙的“流行金曲”,既是生存的必须,也是生活的赐予。

“莫道安乡没有山,梦里黄山来眼前。七百石级云中立,捕风捉雨读楚天。”这是当年著名诗人于沙登临黄山头后的赋诗,也是对家乡地貌最好的诠释。安乡县域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带,境内河湖密布、沟汊纵横,堤外澧水、淞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几条主要河流的河水通过穿堤涵闸经密布的湖泊沟港输送到县境的每一寸土地,从而均衡了土地的肥沃。尤其经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园田化建设后,家乡田地“竖成行、横成排”,一块块田地就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布置在大地上的展览。田地格子间以宽窄统一的沟渠、成排笔直的水杉、杨柳树隔开,既错落有致,又整齐划一,当年的园田化建设还被毛主席称赞,“南有新田,北有安乡”的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至今。黄山头突起的山峰为平原地区的安乡点缀了一个生动的休止符,湖北湖南两省、公安安乡两县以此为界。在广袤的平原之上,黄山头没了其他山岭的比照,显得隆起而庞大。想想泰山并不是多么高的山峰,却为“五岳之首”,原因就在泰山周围放眼方圆数百里,没有其他大山比肩,从而“登泰山而小鲁”“一览众山小”,造就了泰山的雄奇。黄山头也有相似之处,站在黄山头顶,放眼眺望,无论南北,均一马平川,更加衬托了黄山头的高大。而山顶初建于南北朝的忠济庙,香火绵延不息,仰者络绎不绝。还有西晋刘弘墓的发掘,金乌龟印章“镇南将军章”的出土,更增添了黄山头的传奇。黄山头脚下,一九五二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的修建,其对上游水位的调控,更是确保了夏日水涨时洞庭湖地区数百万人生命财产的一方平安。站在雄伟如初的荆江南闸,俯瞰巨大的钢铁闸门,依然给人无比的震撼,那是当年三十万军民齐上阵印刻在大河之上的徽章和荣光……

作为洞庭湖淤积的平原,安乡源于何时是许多人的追问。“潘相故里”“车胤夜读”“范仲淹童年借居安乡读书”已是不争的事实。我相信,丰厚的文脉对现当代安乡人才辈出也作了有力的注脚。安乡县境内汤家岗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撩起了中华文明七千年的面纱。外底八角星纹白陶盘的出土,更是惊艳了考古学专家们,那不是简单的古人生活器皿,而是精美绝伦的无价艺术瑰宝。一直以来,安乡人民深深懂得发掘、保护汤家岗遗址的重要性,开发与保护并重,传承与宣传同行,新建的县城广场高高矗立起了白陶盘石雕,“八芒星广场”在众多广场名的征集中票数最为集中、呼声最为高涨,并最终脱颖而出,也引发了更多家乡人的自豪。我以为,让越来越多的人们知晓、了解这一“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古文明的摇篮”是每一个安乡人的职责所在和责任所系。

汤家岗遗址出土的白陶器具、碳化稻米为这片土地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春天,成片的油菜花,给大地铺上了黄澄澄、金灿灿的地毯;夏季,经过土地流转后的荷塘,荷叶田田、荷花绽开、莲蓬孕育,湖区俨然荷乡的模样,也难怪以“水韵安乡、情归荷处”为主题的“安乡荷花节”年年举办,一年更比一年精彩;秋天的稻谷,冬天的棉花,一个金黄,一个洁白,在饱满稻穗低垂间,在棉花朵朵绽放时,稳稳当当筑牢了人们“丰衣足食”的根基。

三峡大坝建成后,水涨调洪,水浅泄流,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安乡基本根除了水患,并得益于水的滋养一改过往深受水患的模样。在安乡的山、水、田、堤、城间行走,深深感受到古老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现代的生活气息、进取的奋斗精神。这种美,是湖区的美,又不止于湖区的美。这种美,需要来到安乡的田畴堤边,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才会有更深的感悟。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杂文随笔·小品文精选·名家散文随笔·哲理散文·林清玄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冰心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