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散文 > 余光中 >

《山色满城》原文

发布时间:2023-08-19 17:25:03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第一次看见开普敦,是在明信片上。吸住我惊异的眼光的,不是海蓝镶边的城市,而是她后面,不,上面的那一列山。因为那山势太阳刚,太奇特了,镇得下面的海市觳觫匍匐,罗拜了一地。那山势,密实而高,厚积而重,全由赤露的磐石叠成,才是风景的主体。开普敦不过是他脚下的前景,他,却非开普敦的背景。

再看见开普敦,已经身在非洲了。一出马朗机场,那山势苍郁就已斜迤在望。高速道上,车流很畅,那石体的轮廓一路向我们展开,到得市中心,一组山势,终于正对着我们:居中而较远、顶平而延长,有如天造的石城者,是桌山(Table Mountain);耸于其左前方、地势较近、主峰峭拔而棱骨高傲者,是魔鬼峰(Devil's Peak);升于其右前方、坡势较缓、山也较低、峰头却不失其轩昂者,是狮子头(Lion's Head)。三位一体,就这么主宰了开普敦的天地,几乎不留什么余地,我们车行虽速,也只是绕着坡底打转而已。

不久我们的车道左转,沿着狮子的左坡驶行。狮首在前昂起,近逼着我们的是狮臀,叫信号山(Signal Hill),海拔三百五十米。狮首则高六百六十九米,当然也不算高。但是高度可分绝对与相对两种:绝对高度属于科学,无可争论;相对高度却属于感觉,甚至幻觉。山要感觉其高,周围必须平坦低下,才显得其孤绝独尊。如果旁边尽是连峰叠嶂,要出人头地,就太难了。所以最理想的立场便是海边,好教每一寸的海拔都不白拔。开普敦的山势显得如此顶天立地,正由于大西洋来捧场。

从狮臀曲折西南行,也有两公里多路,才到狮首坡下。左转东行,再一公里半,高松荫下,停了一排车,爬满青藤的方方石屋,就是缆车站了。

我们满怀兴奋,排队入站,等在陡斜的小月台上。仰望中,衬着千层横积的粗大方石,灰沉沉的背景上,近顶处的一个小红点飘飘而下,渐可辨认。五分钟后,红顶缆车停在我们面前。我们,中山大学访非交流团的二十位师生,和其他四五位乘客都跨了上去。

由于仰度太高,对山的一面尽是峥峥石颜,却难见其巅,有如面壁。所以最好的景观是对海的一面。才一起步,我们这辆小缆车已将山道与车站轻轻推开,把自己交托给四十六点五厘米粗的钢缆,悠悠忽忽,凌虚而起。桌山嶙峋突兀的绝壁变成一棱棱惊险的悬崖,从背后扑来我们脚边,一转眼,又纷纷向坡底退下。而远处,开普敦平坦的市区正为我们的方便渐渐倾侧过来,更远处的桌湾(Table Bay)与湾外渺漫的大西洋,也一起牵带来了。整个世界为一辆小缆车回过脸来。再看狮子头时,已经俯首在我们脚底,露出背后更开阔的大西洋水域。

桌山的缆车自一九二九年启用以来,每年平均载客二十九万人,从无意外。从山下到山顶,两站之间完全悬空曳吊,中途没有任何支柱,这么长而陡的单吊(single span)工程由挪威工程师史从索(Trygve Strömsoe)设计,为世界之首创。全程一千二百二十米,六分钟就到了山顶站。

开普敦的屋宇,不论高低远近,都像拜山教徒一般,伏了一地,从桌湾的码头和西北方的大西洋岸,一直罗拜到桌山脚下。但桌山毕竟通体岩壁,太陡峻了,开普敦爬不上来,只好向坡势较缓的狮山那边围了过去。俯视之中,除了正对着邓肯码头,沿着阿德里(Adderley)与雅士道(Heerengracht)那一带的摩天楼簇之外,就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说来,开普敦的高厦实在不多。当然不是因为盖不起,而是因为地大,向东,向南,一直到福尔斯湾岸尽是平原,根本无须向空发展。

开普敦在南非有“母城”(Mother City)之称,而桌山的绰号是“白发老父”(Grey Father)。这花岗石为骨,沙岩为肌的老父,地质的年龄已高达三亿五千万岁,但是南非各城之母迄今不过三百多岁,也可见神工之长,人工之短。

雅士道的广场上有一座铜像,阔边毡帽盖着披肩长发,右手扶剑支地。有铜牌告诉我们,说是纪念荷兰人梵利别克(Van Riebeek)于一六五二年四月六日建立开普敦城。当年从荷兰航行到非洲南岸,要足足四个月。他领了三船人从一六五一年圣诞前夕起锚,才三个半月便在桌湾落锚。第二天他便在桌湾上岸,选择建堡与垦种的地点。在他经营之后,远航过路的水手终于能在此地补给休息,开普敦也成了“海上客栈”。梵利别克领辖这片新辟地,凡十年之久,才奉调远去爪哇,后来死在东方,官至印度评议会秘书。他自觉位不够高,不甚得志,身后却被尊为开普敦开埠之父,甚至印上南非的大小四色钞票,成为南非钱上唯一的人头。

十八世纪初年,脚下这母城经过半世纪的经营,还只有两百户人家。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军曾拟攻占,却被法国捷取,与荷兰共守。一七九五年,陷于英军,八年后,被荷兰夺回。一八〇六年,再被英军所占。十四年后,四千名英国人更移民来此,逼得梵利别克当年带来的荷裔,所谓波尔人(Boer)者,纷纷退入内地,终于激起一八八〇年及一八九九年至一九〇二年的两次英荷战争(Anglo-Boer War),简称波尔战争,又称南非战争。结果是波尔人战败,在一九一〇年成立南非联邦。一九六一年,经全国白人投票复决,仅以百分之五十二的多数决定改制为南非共和国,并且脱离大英联邦。

这种英荷对立的历史背景,一直保留到今日。例如英文与荷文(Afrikaans即南非荷裔使用的本地化了的变体荷文)并为南非的公用文字:四百五十万白人里,用英文的有一百七十万人,用荷文的有二百六十万。在印度后裔的八十万所谓亚洲人中,说英语的占了六十万。南非所谓的有色人种(The Coloureds)并不包括印度人及黑人,而是专指异族通婚的混血种,所混之血则来自早期的土人哈腾塔次(Hottentots)、荷兰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输入的奴工,再加上早期的白人移民与后期的黑人。有色人种多达两百六十万人,其中说荷语的占两百二十多万,而说英语的只有二十八万。南非的二十一所大学里,教学所用的语文也颇分歧。例如创校已有七十三年的开普敦大学,就是用英语教学,而我们中山大学的姐妹校斯泰伦巴希大学(Stellenbosch),则使用南非荷语。

政治上也是如此。荷裔开发的北方二省,一名奥兰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一名德兰士瓦(Transvaal),两省之名都与波尔人北迁所渡之河有关。奥兰治乃南非最长之河,横越北境而西注大西洋;越河而得自由。瓦尔(Vaal)为其主要支流:德兰士瓦,意即瓦尔对岸,也是北渡心态。

甚至首都也有两个:德兰士瓦的省会比勒陀利亚(Pretoria)是行政首都,好望角的省会开普敦则是立法首都。一北一南,也是白人间的一种平衡。

我们走到缆车站后面的小餐馆去,等吃午餐。那店的三角墙用干洁的花岗石砌成,白里带赭,还竖着一支烟囱,店名叫作鹰巢。我们索性坐到店外的露天阳台上去,虽然风大了一点,阳光却颇旺盛,海气吹袭,令人开胃。我坐得最近石栏,灰黑的石面布满花花的白苔,朝外一望,才明白为什么要叫鹰巢了。原来整个店就岌岌可危地栖在桌山西台的悬崖边上,不安的目光失足一般,顺着沙岩最西端的陡坡一路落啊落下去,一直落到大西洋岸的克利夫敦镇,被一片暖红的屋顶和前仆后继的白浪所托住。再向南看去,尽管天色晴明,只见山海相缪,峰峦交错,蜿蜒南去的大半岛节外生枝,又不知伸出多少小半岛和海岬,彼此相掩,岂是一望能尽?毕竟,我只是危栖在鹰巢上而不是鹰,否则将腾身而起,鼓翅而飞,而逐飞行的荷兰人之怨魂于长风与远浪之间。

“你的咖喱牛肉来了。”淡巧克力肤色的女侍端来了热腾腾的午餐。

大家也真饿了,便大嚼起来。坐在这么岌岌而高的露台上,在四围的山色与海气之中,虽然吃的是馆店的菜,却有野餐的豪兴。这是南半球盛夏的午晴时光,太阳照在身上,温暖而不燠燥,不过二十五六摄氏度的光景。风拂在脸上,清劲而脆爽,令人飘然欲举,有远扬之意。这感觉,满山的高松和银树(Silver tree)似乎都同意。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两只燕八哥,黑羽像缎一般亮,径自停在我肘边的宽石栏上,啄起面包屑来。

“你看,山顶在起云了。”我存指着远处说。

这时正是黄昏,我们已经回到旅馆。房间在二十七楼,巨幅的玻璃长窗正对着的,仍是那天荒地老永不磨灭的桌山。那山的庞沛体魄,密实肌理,从平地无端端地崛起,到了半空又无端端地向横里一切,削成一片三公里长的平台,把南天郑重顶住,尽管远在五公里外,仍然把我的窗子整个填满。要是我离窗稍远,就只见山色,不见天色了。

我们在开普敦住了三天,最令我心动而目随的,就是这屏山。虽然绝对的海拔只有一千零八十七米,却因凭空涌起,一无依傍,而东西横行的山势端端正正地对着下面蜷伏的海城,具有独当一面之尊,更因魔鬼峰盘踞在右,狮头山镇守在左,更添气势。最壮人心目的,当然还是桌山的大平顶,那奇特的轮廓与任何名山迥不相同,令人一瞥不忘。那形象,一切路过的水手在两百公里外都能眺见。

熟悉开普敦的人都认为:没有桌山就没有开普敦,他矗立在海天之间,若一道神造的巨石屏风,为脚底这小婴城挡住两大洋的风雨。中国人把山的北面叫作山阴,开普敦在南半球,纬度相当于徐州与西安,日照的关系却正好倒过来,等于在山之阳,有这座巨壁来蔽风留日,气候自然大不相同。他俯庇着开普敦,太显赫,太重要了,绝非什么background,而是一大presence,抬头,永在那上面,实为一大君临,一大父佑。他矗起在半空,领受开普敦人的瞻仰崇拜,每年且以两名山难者来祭山,简直成了一尊图腾,啊不,一尊爱康。若说开普敦是七海投宿的客栈,那桌山,正是无人不识的顶天店招。

八亿年前,桌山的前身原为海底的层层页岩,由远古大陆的原始河水冲入海中,沉淀累积而成。两亿年后,其中侵入花岗岩火热的熔浆,包藏不住,天长地久的层积便涌出海来。历经多次的地质变动,一亿八千万年以前,叫作冈瓦纳兰(Gondwanaland)的超级大陆,发生板块移动,或许就是南美洲与非洲砉砉分裂吧,桌山的前世因地壳变形弯曲,升出海面六公里之高,而表面也裂了开来,经过气候的侵蚀,变成了今日东西台之间的峭峡(Platteclip Gorge)。

比起这些太古史来,梵利别克三百年前在山脚建城,简直像是新闻了。人类对这尊石神一般的父山,破坏之剧不下于万古的风雨。锡矿与金矿曾在山上开采。为了建五座水坝并通缆车,也多次炸山。而损害尤烈的,是五十年来一直难以控制的频仍山火。尽管如此,桌山上能开的花,包括紫红的蒂莎(disa)、艳红的火石南(fire heath)和号称南非国花而状在昙花与葵花之间的千面花(protea),品种达一千五百以上,据说比英伦三岛还要繁富。我国古代崇拜名山,帝王时常登山祭天祀地,谓之封禅。南非的古迹委员会(Historical Monuments Commission)也在一九五七年尊封此山为自然古迹(natural monument)。

“你看哪,云越来越多了!”我存在窗口兴奋地叫我。

“赶快准备相机!”我也叫起来。

轻纱薄罗似的白云,原来在山头窥探的,此刻旺盛起来,纷从山后冉冉上升。大股的云潮从桌山和魔鬼峰的连肩凹处沸沸扬扬地汹涌而来。几分钟后,来势更猛,有如决堤一般。大举来犯的云阵,翻翻滚滚,一下子就淹没了整座桌山的平顶。可以想见,在这晴艳艳的黄昏,开普敦所有的眼睛都转向南天仰望。

“这就是有名的铺桌布了。”我说。

“真是一大奇景。普通的云海哪有这种动态?简直像山背后有一只大香炉!”

“而且有仙人在扇烟,”我笑说,“真正的大香炉其实是印度洋。”

“印度洋?”我存笑问。

“对啊,这种铺桌布的景象要凑合许多条件,才能形成。”说着,我把海岬半岛的地图向她摊开,“因为地球自转的关系,南半球三十五度到四十度的纬度之间,以反时针的方向吹着强烈的东南风。在非洲南端,这东南风就是从印度洋吹向南非的东南海岸。可是南非的山脉沿海不断,东南风受阻,一路向西寻找缺口,到了开普敦东南方,终于绕过跟好望角隔海相对的汉克立普角,浩浩荡荡刮进了福尔斯湾——”

“福尔斯湾在哪里?”她问。

“这里,”我指着好望角右边那一片亮蓝,“风到此地,湿度大增。再向西北吹,越过半岛东北部一带的平原,又被阻于桌山系列,只好沿着南边的坡势上升。升到山顶,空气骤然变冷,印度洋又暖又潮的水汽收缩成大团大团的白云,一下子就把山头罩住了。”

“为什么偏偏罩在这桌山头上呢?”她转向长窗,乘云势正盛,拍起幻灯片来。

“因为桌山是东西行,正好垂直当风。要是南北行,就聚不了风了,加以山形如壁,横长三公里多,偏偏又是平顶,所以就铺起桌布来了。”

“而且布边还垂挂下来,真有意思。”她停下相机,若有所思,“那又为什么不像瀑布,一路泻下山来呢?你看,还没到半坡,就不再往下垂了。”

“风起云涌,是因为碰上山顶的冷空气。你知道,海拔每升高一千英尺,气温就下降——”

“四度吧?”她说。

“——下降华氏五度半。相反地,云下降到半山,气温升高,就化掉了。所以,桌布不掉下来。”

“今天我们在山顶午餐,风倒不怎么大。”她放下相机说。

“据说上午风势暂歇,猛吹,是在下午。开普敦名列世界三大风城,反而冬天风小,夏天风大。夏天的东南风发起狠来,可以猛到时速一百二十公里,简直像高速路上开车一样了。从十月到三月,是此地的风季。本地人据说都怕吹这狂放的东南风,叫它作south-easter,但是另一方面,又叫它作Cape Doctor——”

“海岬医生?什么意思?”

“因为风大,又常起风,蚊蚋苍蝇之类都给吹跑了,乌烟瘴气也全给驱散。所以开普敦的空气十分干净。”

“又能变化风景,又能促进健康,太妙了。”她高兴地说。

“真是名副其实的‘风景’了,”我笑指桌山,“你看,桌布既然铺好,我们也该下楼去吃晚饭了吧。”

饭后,回到二十七楼的房间,两人同时一声惊诧。

长窗外壮观的夜景,与刚才黄昏的风景,简直是两个世界。下面的千街万户,灯火灿明错密,一大盘珍珠里闪着多少冷翡翠、热玛瑙,啊,看得人眼花。上面,啊,那横陈数里一览难尽的幻象,深沉的黛绿上间或泛着虚青。有一种磷光幽昧的感觉,美得诡秘,隐隐然令人不安。像一幅宏大得不可能的壁画,又像是天地间悬着的一幅巨毯,下临无地,祟现在半空,跟下面的灯火繁华之间隔着渊面,一片黑暗,全脱了节。

我们把房里的灯全熄掉,惊愕无言地立在窗口,做一场瞠目的壮丽梦魇。非洲之夜就是这样的吗?等到眼睛定下神来,习于窗外的天地,乃发现山腰有好几盏强光的脚灯,五盏吧,正背着城市,举目向上炯炯地探照。光的效果异常可惊,因为所有的悬崖突壁都向更高处的岩面投影,愈显得夸大而曳长。就这么一路错叠上去,愈高愈暗,要注目细察,才认出朦胧的平顶如何与夜天相接,而平顶的极右端,像一闪淡星似的,原来是与人间一线交通的缆车顶站。后来才知道,那一排脚灯的亮度是一千六百万烛光。

半夜起来小便,无意间跟那幻景猛一照面,总会再吃一惊。也许是因为全开普敦都睡着了,而桌山,那三亿五千万岁的巨灵,却正在半空,啊,醒着。

一九九一年二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杂文随笔·小品文精选·名家散文随笔·哲理散文·林清玄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冰心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