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日寇占领武汉前夕,湖北省的中学都迁往鄂西深山之中,湖北省高级中学迁往建始县,湖北省高商迁往巫峡边的楠木园小镇。父亲张世英于1938年8月考取湖北省高级中学后,乘江华号江轮离开武汉,前往宜昌。到达宜昌后,就看到当天报纸的通栏标题是:“焦土抗战武汉大火” ,宜昌街头大多是从武汉逃难来的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哭声一片。在宜昌,爸爸遇到爷爷的同事在楠木园高商教书,就跟他去了楠木园高商读书一年,第二年才回母校建始省高。在楠木园的一年,生活异常艰苦,所以爸爸总是念念不忘,多次向我和晓崧表达想回楠木园看看的愿望。
2009年9月30日中午我和爸爸、晓崧、赵倩一起驱车离京前往巫峡边的楠木园,因为堵车,深夜1点才到达许昌,入住迎宾馆。第二天早上参观魏丞相府,爸爸说:“三国时魏国建都许昌,历史上,许昌只有魏国建都,所以应该看看。刘禅被关在许昌时说:‘此间乐,不思蜀。 ’也是许昌的一段典故。 ”丞相府的建筑属于秦汉风格,古朴、幽静的大院中,只有我们几个游客。
中午从许昌出发,下午到达襄樊,游隆中诸葛草堂,缅怀三顾茅庐之逸事。古隆中在丘陵地带的群山环抱之中,绿树掩映,环境优美。爸爸说:“近年来,河南南阳也有隆中诸葛草堂,这诸葛草堂到底是在湖北还是河南不得而知,尚需考证。 ”
10月3日,游览神农架主景区外的燕子洞,晓崧说:“29年前,我作为中青报记者,采访神农架,燕子洞内的燕子成千上万,飞起来黑压压一片,那是中央大报记者第一次采访神农架,我写了8000字的报告文学。 ”那天,我们在燕子洞只看到3只燕子,人类的足迹到了神农架,不仅没有了野人,也没有了燕子,人类似乎应该放慢脚步思索一下了。
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巴东老城已经沉入江底,新城拔地而起。入夜远望,巴东长江大桥的灯光似两条火龙连接着新城两岸,灯火辉煌,甚为壮观。
10月5日一早,我们包了一条小船,从巴东小码头出发,前往此次旅行的目的地——楠木园。上船后,爸爸开始讲述71年前在楠木园的生活:“抗日战争时期,我在这里上了一年高中,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保护人才,规定凡是沦陷区的孩子来到后方都可以免学费、免生活费读书。虽然生活艰苦,菜经常是撒盐的炒黄豆,但是同学们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读书十分勤奋。我每天到山里,高声朗诵英文,希望将来为国家做些事情。在楠木园我度过了一段最艰苦的时光,有2名同学因生活艰苦而去世,现在我还记得他们的样子。几十年来,我一直想回楠木园看看,今天真的回来了。 ”说到这里,爸爸有点兴奋。
楠木园在巫峡边,长江大坝建成后,原中学已经沉入江面以下十几米,当地的村民绝大部分已经搬迁到外地,原来的镇政府所在地,现在只有不到100户人家了。爸爸站在楠木园的山顶上,到处张望,要寻找当年的痕迹。他指着远处的一处破旧木板房说:“当年我们就住在那样的房子里。 ”又指着一个山头说:“我每天是在那个山头后边读英文的。 ”然后执意要找到当年从山顶通到山下的一条石板路。他说:“每天早上我就是顺着那条石板路下到江边洗脸漱口。 ”一位村民见到我们,热心地带着我们找到了几步石板台阶,那位村民说:“这里就是当年中学的上方,这几步仅存的还没淹没的石板台阶就是那条石板路的顶端。 ”爸爸说:“是的是的,就是这条石板路。 ”他找到了那条通往江边小路的痕迹——在荒草丛中依稀可见的几步石板的台阶。找到了那几步石板台阶,爸爸似乎已经找回了当年的记忆。他极目远望,说:“当年下边是深深的峡谷,水流湍急,我们有时在江中洗澡,现在成了平静的湖面了……”他陷入了沉思。
71年了,爸爸又回到了他的楠木园,在回程船上即兴赋诗一首:“当年凄苦埋心间,白发归来思万千。景物人踪皆不是,唯余古道绕荒烟。 ”
那位热心的村民告诉我们:爸爸是当年抗士(当地把从沦陷区来到后方的人称为抗士——编者)中第一个回来的。爸爸以近90岁高龄, 71年后,跋涉两千多里,重回楠木园,追寻到了当年的记忆。借用李商隐的诗句改其意而用之,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入史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