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散文 > 冰心散文集 >

十三陵水库工地散记(3)

发布时间:2016-02-16 22:09:07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我们那次来,是只做四小时的轻微劳动。我们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从北京出发,汽车走过明陵的大红门,不久往东一拐,群山环抱之间,远远地有几间草棚,我们的大汽车就在那里停下了。

我们又极其兴奋地跳下车去,工地上有人迎了上来,给我们指点了坡下劳动的地点,就是铲走地面的浮土、石子和草皮,把好的粘土留下,将来好运去筑拦洪大坝。我们分成几队后,锄土的、铲土的、挑土的、抬土的,按着自己的劳动力的大小,就干了起来。休息的时候,我们起立四望,真正的劳动大军,实在还离我们很远很远!豆子大的几点红旗,在一望无际的平野上,一闪一闪地发亮。劳动的人们,像几条黄白相间的花带一般,缠在朝阳下的山腰。在我们工作地点的大路上,停下了好几辆大汽车,从里面走下许多男女外宾,脸上充满了兴奋的神情,一队一队地向着东方跑去,我们这里不过是工地的门口呵!

吃过了干粮,午后休息的时间,我们上了小孤山,看的也还是工地的远景:东山口上万人如蚁,拦洪坝的地基上,有几辆压道机,在突突地开行。来回的一路上,推车的、抬筐的,有戴白帽子的回族同胞、有僧侣、有双辫的小姑娘、有赤膊的小伙子,热汗满面,眼光里横溢着无比的热情。我们交肩擦过,相视而笑,也没有谈过一句话!

这次来,不走原路,也不进大红门了,只绕了一条大马路,汽车一直开进一座席棚搭的大门,穿过几条整洁的、两旁有帐幕和席棚的“街道”,直到文艺大队的驻在地,停下了。

这里很像北京城里的三合院,以一座朝南的席棚为主,两旁是相向的五六顶帐篷,不同的是这里没有门墙,而且院子大至无边!里面住的有常驻的工作人员,有来来往往的文艺大队的队员:画家,作家,作曲家,雕塑家,新闻记者……真是热烘烘人来人往,成了工地上很特殊也很热闹的一个角落!

住在这三合院里的人们,就好像一窝闹嗡嗡的、忙忙碌碌的蜜蜂。这时十三陵工地上真是“百花齐放”,盛开着数不尽说不完的美丽挺拔的奇花异卉,把这一群蜜蜂忙坏了也乐坏了!哪里去找这么一个集中的丰富的花园呵!

有的人,一早起戴上大草帽,脖子上搭着一块手巾,带着画具,或是揣着笔记本,匆匆地就出去了,也不知道他们都上哪里,横竖你随便走去,在坝上、山头上、河底、渠边,处处都碰得着!有的人,几天都不出去,在我们的“工作室”里,专候着我们的贵宾和对象——工地上的劳模和英雄。

我们的工作室,就是“西厢房”的第二座帐篷,除了狂风大雨的时节,平常总是把四面的围幕掀起来,就像一座凉亭似的;旁边是玉米地,西望是连绵不断的青紫的山;里面摆着几张桌子,十几把椅子,从篷顶上吊下两个很大的电灯泡。这间工作室,设备虽然简单,而来到的客人,却不简单!他们是十八勇士,七姊妹,七战友,九兰组,五虎队,单臂英雄……真是“谈笑有英杰,往来无白旗”!这些贵宾,一在凉亭外面出现,我们这些人立刻喜笑颜开地一拥而上,握手的握手、拉椅子的拉椅子、倒水的倒水……等他们刚一坐下,这些人就把他们围得风雨不透,问的问、记的记、画的画、塑的塑、摄影的摄影……把这些小伙子,大姑娘,甚至于久经战阵的老兵,饱经世事的老头,也搞得应接不暇,腼腆不安。但是过不一会儿,他们的谈话就流畅了,一提到自己和同伴们战胜困难的事迹,他们就滔滔不绝地,眉飞色舞地说了下去。这时节,乐坏了也急坏了我们这一班人!笔记的忙得漏掉了一串一串的鲜明生动的言语,画像的摄影的急得错过了一个一个神采奕奕的镜头!这一场会见刚过去,第二队贵宾又已经来临,我们就是这样地过着“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的一天,这是多么丰富,多么兴奋,多么紧张又多么困窘的一天呵!

清晨,草叶上还附满了露珠,太阳还没有冒花,已经有人悄悄地起身了。他们在凉亭里收拾整理:扫去地上的碎纸和烟头,拂拭去桌椅上的尘土,把它摆成课室一般,大家各据一方,拿起自己的工具,扶头细看凝思,修改整理着自己的作品。大家看来看去的,总觉得自己写的不完全,不够劲……自己画的、塑的太呆板,不活跃……只得停下笔,放下工具,搔搔头,抽抽烟;时间是最无情的,它已经被修建十三陵的英雄们拉好远了,就只好向我们示威!不知不觉之间,太阳已经老高了,田野上浮漾着一层流动的热气。青青的玉米地里的仄径上,不时走过敲锣打鼓的报喜大队,前面有许多面红旗彩旗引导着,喜盈盈地飞跑过去!离“七一”献礼只有一两天了,各路的修建大军,纷纷地“红旗报捷”,而我们呢……形势逼人,只有一句话,不,一个字:“干!”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杂文随笔·小品文精选·名家散文随笔·哲理散文·林清玄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冰心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