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红与黑
经典名著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杰作,对19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作者司汤达曾说:“这部小说并非小说……,而是认认真真地描写19世纪初30年代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ZF所带来的社会风气。”1830年《红与黑》的发表,确立了司汤达在法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红”与“黑”小说原名《于连》,1830年5月,在校印期间改名为富有象征意义的《红与黑》,但对红与黑的含义,解释各不相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红”指拿破仑时代的军装,“黑”指神父的教服;有人认为“红”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指卑鄙、可耻的复辟王朝统治时代;有人认为“红”象征于连炽一热的心灵和他那像一一团一火一样旺盛的一精一力,“黑”象征复辟王朝的黑暗、伪善。“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红”与“黑”到底象征什么,还是让读者读完小说后去揣摩、理解吧!
一桩案子引出一部名著
《红与黑》的创作冲动来源于一桩情杀案。1827年12月的《司法公报》刊登了贝尔德事件,讲述神学院学生安托尼·贝尔德担任家庭教师时,同他的女主人秘密相一爱一,最后在妒忌和绝望的冲动下竟向她开了两一槍一。司汤达根据这一案件并参考其他有关的社会新闻,写成了《红与黑》这部名著。
作者风采
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本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曰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7岁丧母,从小受外祖父影响,很早便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年轻时曾加入拿破仑军队,先后随拿破仑南征北战。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扫地出门,在意大利旅居7年,开始从事写作,完成《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等。1822年,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这些文章在他死后集成《英国通讯集》。1823—1825年,发表文艺论文《拉辛和莎士比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此后创作了一系列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红与白》、《巴马修道院》,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
名人趣闻
一生用过109个笔名
在世界著名作家中,司汤达以喜欢用笔名而闻名。他一生一一共一用过109个笔名,甚至连写信也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常常弄得收信人莫名其妙。当然,在这109个笔名中,最著名的是“司汤达”这个响亮的名字。
银屏再现
影片《红与黑》根据司汤达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前苏联高尔基青少年电一影制片厂出品。叙述了小人物于连与市一长夫人德瑞拉的一爱一情悲剧,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社会画卷。
于连扮演者的一精一彩表演将于连追求、奋斗、失败的一生刻画得淋一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