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茅盾文学奖作品集 > 钟鼓楼 >

四·午(中午 11 时一 1 时)

发布时间:2022-11-10 11:10:05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15

北京人这样结婚。

子到了,亲友们也差不多到齐了,于是新房中的那张折叠桌便被抬至了中央,并且张开了翅膀 (从方变圆),准备著承载第一次光荣的负荷。

当然,光是新房这样一个空间,一张圆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薛永全老两口的住房,自然也辟为了接待室,并且把那张陈旧的八仙桌,也同时抬到了房间中央。

这并不意味著,薛家这次的婚宴仅仅是两桌的水平——因为这只是第一轮,所请的,大都是至亲好友,或不可缺少的人物;下午两三点至六七点,还将有更多的亲友来贺,其中除执意不吃者外,两边大约总得再各摆两桌,算上当中入席、加菜的人数和盘数,总计要达八桌左右。

参加第一轮婚宴的宾客,在新子到来前后己陆续光临。他们当中有:新子的“送亲姑”七姑;薛纪跃已故大爷的大儿子薛纪奎(即薛纪徽和薛纪跃的亲堂兄);薛纪跃的大姑,大姑的二闺女和女婿(即薛纪跃的表姐和表姐夫)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薛纪跃二姑的大儿子 (即薛纪跃的表哥,二姑一家现在只有他在北京工作):薛纪跃他们售货组的组长佟师傅(一位四十多岁的瘦弱男子,薛永全认为他对促成这门亲事发挥了作用,特意请来参加吃头轮婚宴);介绍人吴淑英 (潘秀娅的大嫂,她这天并不休息,上午送完货,把 “小蹦蹦”

暂停在薛家院门口,中午吃完婚宴,下午她还要继续上班);薛大原单位的王经理(一位五十多岁的胖汉子,因薛大家无人,特请他来代表薛大方面的亲友捧场助兴);薛永全当年的结拜兄弟殷大爷(他比薛永全大五岁,但看上去还相当硬朗),他还带来个十来岁的孙子;当然,还有头一个莅临婚宴现场的那位卢宝桑。

薛大只觉得眼睛、耳朵、嘴巴、脚都不够使唤。招呼著这个,又迎接著那个;心里纳闷著大儿子薛纪徽为何还不到来,嘴里却大声呼唤著不肯来就席的对门 “詹姨”;刚对王经理的到场满脸堆笑,一瞥之中见到了卢宝桑又禁不住笑纹顿消……她真想清点一下究竟到了多少宾客,却怎么也算不准数儿,心里头真是又甜又涩、又喜又急。张罗中劈面遇到了孟昭英,遂发泄地说:“你看看,你看看,就耍我一个人哩,你们倒挺自在——都一边呆著看热闹!”孟昭英知道她这话三分埋怨的老伴,七分埋怨的媳妇,其实全是冤枉。公公何尝不在那里竭诚待客,自己更是手脚不停地忙碌,但在这么个场合也不好同她争辩,便淡然一笑,继续去尽自己为嫂的义务。

七姑以一双锐利的眼睛,衡量著眼前的一切。来宾中有富态的领导干部(王经理),有文质彬彬的知识份子(薛纪跃的表姐夫),有相貌温厚的老实人 (薛纪跃的堂兄),这她比较满意,但那 “楞头青”(粗鲁的人。)(卢宝桑)是怎么回事儿?那糟老头(殷大爷)又是哪门子亲戚……她心中不免为侄女抱屈——头轮喜酒,怎么就来了这号人物?新房中摆桌子时,她执意要 “全桌全椅”,就是不能让桌子一边挨著床铺、以床当座儿,结果孟昭英不得不再临时去向邻居们借凳子。

关于是铺著桌布摆席好,还是撤下桌布摆席好,她本来并无定见,但当薛大说了声 “撤下那桌布吧,那塑胶玩意儿怕烫!”她便立时假笑著,扬声纠正说:“不能撤!瞧那桌布上的大朵红花多喜幸,铺著摆席吧!”她这天原是扮演站在女家立场 “挑眼”的角,这是北京市民婚嫁风俗中照例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角。她想到潘秀娅嫁了以后,她那个家族已无女可嫁,因此对正在扮演的这个角格外珍视,就如一位向观众进行告别演出的著名演员,她既有驾轻驭熟之感,也有“美人迟暮”之慨。“哟——”她又发现了男家一项本不应有的疏忽,立即向薛永全提了出来,“这俩果盘倒挺是样儿的,可那果子能这么摆吗?”

薛永全一听就明白她的意思,立即调整五斗橱上的两个果盘——原来每个盘里都各有梨和苹果,无意之中竟隐含著 “离分”(梨分)的凶兆;调整为一盘梨一盘苹果以后,似乎便合情合理了。七姑心里也暗暗计算著究竟到了多少人,可人们处于流动状态,她也总得不出个准数儿来。

倒是帮著弄菜的路喜纯,冷眼旁观中统计出了第一轮两桌婚宴的总人数,计:主方六人 (应为七人,不过薛纪徽仍未到来),客方十三人;总十九人中,成人十五人,儿童四人。

薛纪跃在这乱烘烘的场面中,只觉得眼花缭乱,头脑发胀,活象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在了水塘里,心慌意乱,六神无主。他尽量透过一片聒噪的人声去捕捉答录机中传出的歌声,仿佛那是一根稻草,抓住它多少是个慰藉;但听来听去,不知为什么只有一句“幸福不是雨”粘在了心上,怎么也摆脱不开……幸福不是雨,那是什么呢?是瓢泼大雨?他倒宁愿是雨……唉,这时候要能一个人跑到什刹海去,静静地往湖边的栅栏上一靠,该有多好哇!

潘秀娅却怡然自得。她的利益,自有七姑予以保障。这就好比一个向保险公司交纳了款项的人,自然不会惧怕火灾。面对著眼前人影交错、欢声喧腾的局面,她仿佛是一只飞入花丛的蝴蝶,她将在不动脑筋的情况下尽情享受这良辰美景……特别是她想到了那只即将戴到腕上的瑞士雷达镀金小坤表,便不仅对丈夫,而且对公公、婆婆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亲切感,因此对丈夫此刻的局促,公公一时的疏忽,婆婆的过分忙乱,也就都一概予以宽容。

诸位来客的心情各异。有诚心诚意来贺喜,并将全始全终地呆上一天的,如薛纪跃的大姑;有本身并无感情可言,但主人盛情难却,所以也就抱 “不吃白不吃”宗旨而来的,如王经理;有虽来真情祝贺,但患有胃溃疡症,对宴席望而生畏的,如佟师傅;有主要是冲著长辈而来,对薛纪跃其实非常隔膜的,如殷大爷,有一到场便感到腻烦,恨不能道完喜、撂下礼物就告辞,却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坐下与宴的,如那位戴眼镜的表姐夫——他是薛氏姻亲中唯一的一位知识份子,“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现在某设计院的助理工程师;当然,也有完全是为了足撮一顿、摆好了架式要大吃大喝到底的卢宝桑……

冷盘摆上来了。新房中的一桌,当中是有红喜字的大拼盘,然后是四个中冷盘、四个小冷盘;薛永全老两口屋里的一桌则只有四个中冷盘。七姑对新房中的冷盘目验了一番,觉得大拼盘确实既喜幸,又漂亮,量也足,四个中冷盘是一盘肠子 (买的现成货,有蒜肠、茶肠、蛋清肠,切得均匀,摆得也讲究)、一盘拌粉丝 (看得出里头拌有黄爪丝和火丝)、一盘煎花生米 (颗粒大,显见原是留种用的,煎得火候恰到好处)、一盘卸好的德州脱骨扒鸡 (买的现成货,但看来鸡个头不小,颜也正);小冷盘是炸带鱼、炸素虾、松花蛋和黄瓜番茄。七姑大体上是满意的,只是指出黄瓜番茄量少了点,不过想到时令所在,这两样蔬菜的价格已远远超过肉类,便也不多挑剔。

经过一番乱,其中包括固请、谦让、挪移、调整……两屋的座次终于排定。新房中的一桌,除新郎新面南而坐外,靠著新郎的是薛永全,靠著新的是七姑,其次是:王经理、佟师傅、吴淑英、表姐夫、殷大爷、薛宝奎、薛大 (座位虚设,因她还得到苫棚中张罗),和本来不应在座而偏在座的卢宝桑。隔壁房中的那桌,由大姑主持,而孟昭英虚设座位,奔走于苫棚和两屋之间。

酒瓶子盖陆续被打开。有白、红、啤三样都喝的,有只喝两样的,有只喝啤酒的,有申明什么酒都不能沾唇的……但最后每人跟前还是至少都有两个斟满不同酒的酒杯。啤酒是卢宝桑从什刹海银锭桥畔的“烤肉季”弄来的,尽管只有五瓶,但他能马到擒来,确也很不简单——他一边给大家往玻璃杯里倒著啤酒,一边夸耀著自己刚才的“战功”,心里洋溢著一种该他敞开肠胃吃喝的自豪感。

北京市民的家宴式婚礼,在解放前,不消说有著极其繁琐的仪式:女方一下轿,便要立即拜堂,早先都是先对著 “天地码儿”(神像)拜,后来有的改为先对著大红喜字拜;此外还有拜高堂、拜姑嫜、夫妻对拜……等无数的拜 (所谓拜,严格来说,是要跪下磕头的);此后是入洞房、揭盖头、坐床、更衣……还要 “吃饺子”(这是一种仪式,司仪喂一个饺子,问:“生不生?”要答:“生。”)、吃 “长寿面”(一小碗,但面条极长,有只以一根煮成的)……待所有仪式过完,新郎新大都已经疲力尽,但真正的婚宴,到那时方才开始——新郎新少不得还要打起神,应酬与宴的亲友。解放后,北京市民的婚礼受到才入城干部们的影响,轿子、盖头、“天地码儿”之类的讲究不消说迅速消亡了,但婚宴上的仪式也并不简单,大体上分以下几个环节:一、鞠躬:对领袖像三鞠躬、对家长三鞠躬、对主婚人三鞠躬、对来宾三鞠躬、相互三鞠躬,最后司仪者还要得意地说:“给我三鞠躬!”这样一来,计总要鞠十八个以上的躬;二、主婚人(一般是单位领导)

致贺辞;三、家长讲话;四、来宾致贺;五、请新郎新“坦白”恋经过;六、闹堂。其中第五项,曾很使一些新郎新难堪,但对比于解放前的婚仪,最具革命、新颖感、人情味的,恰是这个环节。

新郎新闯过了这一环节,那么,下边的闹堂——如让他们咬一块糖果啦、争一只苹果啦(由一未婚小青年站在椅子上,用细线拴一只苹果,不断引逗,新郎新应欠脚、跳跃争夺苹果)……等等,就都不至于怯场了。这一格局大体上维系到“文革”之前。“文革”中,不少人采取“静悄悄”的方式结婚,就是除了父母、兄弟姊妹等最直系的亲属,旁系亲属和朋友一概都不惊动,关起门来吃一餐后,也不过分头向有关的人散一点糖果而已,所以人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惊叹:“怎么,他们已经结婚了么?”“你都办完事了?怎么事前连个招呼也不打?”当然,也有举行正式婚礼的,则一般包括下列几项仪式:一、对领袖像挥动 “小红书”,“敬祝万寿无疆!”凡三次;一九七一年以前,则还要依样 “敬祝永远健康!”三次;二、请 “革委会”(或“工宣队”、“军宣队”)领导讲话 (一般都鼓励新婚夫妇“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三、由“革委会”(或“工宣队”、“军宣队”)赠送礼品——一般都是用红丝带扎结的 “红宝书”,这可能已是新婚夫妇所得到的第四套、第五套;四、新婚夫妇表态(一般本著“三忠于”、“四无限”

神,表示要“千万不忘……”、“活学活用……”);五、余兴,或背诵 “老三篇”,或演唱 “革命样板戏”。这种婚礼当然是不设宴席的,一般只有糖果、茶水,更有只以“一杯清茶”而体现其“破四旧,立四新”的彻底的。“文革”之后,北京市民的结婚方式趋向多样化,或旅行结婚,或集体婚礼,或餐馆包席,或家中摆宴,或登记后不搞任何活动,或先参加集体婚礼再家中摆宴而后外出旅行……但有一个动向是值得注意的,便是无论取何种方式办喜事,都大大减或乾脆免去了具体的仪式,便是集体婚礼,有的也并不搞太多的鞠躬行礼,象这天薛纪跃在家中办喜事,就连七姑也不要求新郎新鞠躬行礼,只要开始喝酒后,小两口懂得按次序一一敬酒,大家便都心满意足。

正当薛纪跃在父亲的指示下,站起来给七姑斟酒时,詹丽颖忽然风风火火地跑了进来;刚才薛大一再邀她来同席饮,她笑著摆手谢绝,现在却又忽然兴之所至,不请自来;她端来了一盘四川泡菜,乐呵呵地往桌上一放,宣布说:“今天你们油水大,给你们端盘这个来,去去油、爽爽口!我自己泡的,比绒线胡同四川饭店的强,不信你们都试试!”

七姑不免吃惊——这个 “孙二”,迎亲当中就给添了不少乱,现在又来搅合!泡菜也能往喜宴上端吗?而且原来桌上的冷盘恰恰是九份,九九归一,是个吉利的数儿,你这么胡乱端来一盘,破了“九”,岂不坏事?

薛永全和薛大忙招呼詹丽颖坐下,薛大更站起身来,把她往自己的座位上按,詹丽颖却并不入座,只是笑得两眼眯成缝儿,命令薛纪跃和潘秀娅说:“快快快,新人双双敬我詹姨一杯,你们以后过日子,用得著我詹姨的时候多哩!”

薛纪跃没来得及给七姑把酒斟满,便遇上这么个局面,他不由斜举著酒瓶发楞;薛大赶紧把自己的酒杯递往薛纪跃那边,潘秀娅乖巧地接了过去,放在薛纪跃手中的瓶口边,薛纪跃这才明白,立刻往里斟酒,结果没控制好,酒溢了出来,詹丽颖哈哈大笑:“满出来好!

满出来好!“潘秀娅把酒杯敬上去,她接过来,仰脖而尽,放下酒杯,抹抹嘴唇,说了声:”祝你们白头到老!我也有客,不奉陪了!“便象来时一样,风风火火而去。

七姑心里很不痛快。她想这节骨眼上,非给薛家指明礼数不可——直接责怪他们亲热“詹姨”不利,她放眼一望,恰有一个老大的题目好作文章,于是便嗽嗽嗓子,故作惊疑地扬声说:“哟——秀娅连对门的邻居都敬过了,怎么还不给大伯子敬上一杯呀?”薛永全老两口一听这话,脸就红了——大儿子薛纪徽也真是现眼,亲兄弟办喜事,怎么这时候还不见影儿呢?

潘秀娅一时没明白七姑的意思,便站起来给薛纪奎斟酒点烟,薛纪奎连连谦让著。七姑鼻子里哼了几声,见孟昭英正好端来热菜,便爽直截了当地问她:“我说大嫂子呀,难为你忙前忙后的一你们那口子哪儿去啦?也不来帮上一手。”孟昭英只好苦笑:“他帮我?什么时候钟鼓楼又敲起钟打起鼓来,许差不离!”

但因为第一轮的四盘热菜端上了桌,大家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到了菜盘上,七姑发动的攻势便未能取得更强烈的效果。

路喜纯为他们提供的第一轮热菜是:炒木樨肉,茄汁肉片,葱爆羊肉,海米菜花。彼时卢宝桑已经独喝了两瓶啤酒,两杯白酒,早已觉得冷盘下酒不够滋味,所以四盘热菜刚放定,他便一筷子戳进首先相中的茄汁肉片,因用力过猛,竟把那油腻的蕃茄汁弄得溅起老远,有一滴不偏不倚,恰落在表姐夫的袖口上。那表姐夫在席上本已烦腻不堪,面前的小盘中堆满了主人夹送的食物,他吃得很少,酒更是一滴不沾,只想著何时才能退席,求得在另一屋中与宴的人谅解,早点归家;他偏又是个极讲究穿戴的人,这天穿的一件“麦尔登”呢料上装,是才从服装店取出不久的新衣,他落座后主人几次劝他脱下这外套,但他考虑到里面穿的是件 282 全高级粗线织就的素白衣,更不经脏,所以屡次申明 “不热,不热”,没有脱;他吃菜时拈夹、运送和咀嚼都十分小心,除了维持一定的风度外,保证不弄脏外套也是原因之一;没想到旁边的卢宝桑一筷子插进菜中,偏把带油的蕃茄汁溅到了他衣袖之上——他不免 “啊呀!”一声,满桌的人不由得都把眼光集中到了他那儿。七姑首先响亮地表示同情:“哟——这是怎么说的,好好的上等料,怪可惜了(”了“在这里要重读,并儿化—— ”了儿“。)

的!“表姐夫想发作,究竟碍于情面,一时没有发作出来,只是抻著弄污的衣袖,皱眉发楞。这时候卢宝桑千不该万不该地掏出了他自己那块又皱又脏的手绢,猛地伸到表姐夫的衣袖前,”迅雷不及掩耳“地把那污渍一擦,并且嬉皮笑脸地说:”对不起您啦!您宰相肚皮里能撑船,甭跟我一般见识!“七姑当即尖叫了起来:”哟——这不把那油全渍进去了吗?更难洗净啦!“表姐夫满脸紫涨,不由得恨了卢宝桑一眼,但究竟不好为这件事当众发怒,少不得强忍一时,转过脸对主人说:”算了吧,算了吧……“薛纪跃这时忍不住对卢宝桑说:”宝桑你也别太那个了——菜还多著呢,你急个什么呀!“薛永全也微笑说:”宝桑兄弟留著点胃口吧,好菜还在后头哩!“卢宝桑不光两片嘴唇闪著油光,连脸上、额头上也油晃晃的——原来他已经吃得出汗,他满不在乎地又夹了一筷子茄汁肉片,边咀嚼著边说:”你们有多少菜我也吃得下,谁让爹给了我一副好下水哩!“说完又扭身缠著王经理,让人家跟他划拳。王经理只觉得他活象马戏的小丑,不过主客双方都已举杯互敬几巡,似乎也没有再多的话好说,喝闷酒到底无聊,于是便点头应允。

别人尚未反应过来,他二人便“三仙寿呀,四喜财呀,六六顺呀,八匹马呀—— ”大呼大叫地拇战起来。表姐夫觉得场面实难忍受,推说去看看两个孩子,离了席;七姑正待向薛永全甩出新的 “闲话”,孟昭英等端来了第二轮热菜:宫保肉丁,清炖狮子头,赛螃蟹,蘑菇油菜(按“蘑菇菜心”的菜谱做的,因没那么多菜心,所以大菜叶也用上不少)。这四样菜的彩配搭得更加巧妙:酱红、粉白、嫩黄、碧绿。

七姑本想再挑点眼儿,一看,一尝,便也不由得打听:“这掌勺儿的是哪个灶上的?”薛大忙答:“虽是个年轻的,可跟同和居的红案学过,手艺还过得去——这还都是肉菜,一会儿上鸡、鸭、鱼,您再看看怎么样。”薛永全补充说——也兼道歉:“今儿个没上海味,如今好的淡菜太贵,次的买来又不值当,不如把鸡、鸭、鱼、肉伺弄好了实惠。”

七姑倒也通情达理:“山珍海味咱们玩不起,能把鸡、鸭、鱼、肉伺弄好就不赖。”

潘秀娅趁满桌的人都没往他们这儿看,贴拢薛纪跃耳边,小声问:“表呢?”

薛纪跃朝五斗橱瞅了一眼,屋子毕竟小,生上火炉,摆下宴席就更显拥挤。卢宝桑坐的那把椅子,几乎就紧挨著五斗橱,于是他便也向潘秀娅耳语:“你急什么?能飞了吗?”说时孟昭英恰好进来,他便朝这位嫂子呶了一下嘴,潘秀娅会意,便低下头去吃菜。

薛大忙活了半天,终于坐下来正经吃上了菜,她正好瞧见了小两口耳语的情景,心中不禁开出了朵花儿。对她来说,一生的艰辛,仅这一瞥中所见,便已报答了许多。

16

一位不搭理人的技术情报站站长。

中国的社会俗,起码直到一九八二年年底,还并不把未经预约地到家里拜访,视为缺乏礼貌。拜访者既往往不以为失当,被拜访者也常常不以为奇怪。当然,这是仅就社会心理的平均状态而言。细加考察,则似乎又与文化水平的高低有关。在农村,农民之间互相串门,是连敲门一类的程式都无需有的,拿脚就可以往门里迈,进屋不用让,不但可以就坐,还可上炕。在工人之间,倘是近邻,敲门一类的讲究也可以免去,但一声呼唤却不可少,倘是远造,则势必敲门,但可以敲得“梆梆梆”山响,不必那么文质彬彬地轻叩。一到干部,特别是知识份子,敲门这一环节便不能含糊了,敲得急了、重了,主人会感到不快,敲得小了、轻了,里面没有反应时,下一步如何敲,客人不由得要加以节制——一般是由轻渐重、由短而渐长(一九八三年后,门铃开始渐次出现,到一九八四年,电子音乐门铃渐趋流行,不过按门铃的心情,与敲门无异)。主方听见了敲门声或闸铃声,开门前往往还要问:“谁呀?”“哪一位呀?”(一九八二年以前,门镜——即可由里望外而不能由外望里的 “窥视镜”,尚未普及,装上的,多为外国货——或自己有出国机会时,从海外带回,或托亲友从海外购来;一九八三年初始有从日本进口的门镜,约十元一只;有了门镜后,问话自然可以取消。)开门时,也往往先开一缝,看清楚了,才让进来,倘来客是找这家的另一个人,而另一人并不在,则往往申明完“出去了”

或“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便将门关闭——偶或也客气一句:“不进来坐坐吗?”但客人一看那眼神、表情便都知趣,必答曰:“不啦,不啦。”

随著北京四合院的逐步消亡,居民楼的大量涌现,表面上看,人们的居住空间挨得紧密了,但人们的自然联系也随之淡化,邻居之间大有 “老死不相往来”的趋势。客人来造访时,那一扇紧闭的单元门,便缺乏杂居的四合院院门的那种随和感,而显得冰冷无情。

且说正当薛家婚宴达到觥筹交错的高潮时,他们那个院的院门前,来了个中年男子。他眼看就要往门里迈步了,却又回了脚去,接著,他便在院门外徘徊起来。看见有人骑车过来了,他生怕别人看出他的窘态,遂装作不过是偶然路过那里的样子,徐徐朝胡同另一边走去,但走了一段,却又折了回来……

此人五短身材,其貌不扬,但衣衫整洁,戴一顶蓝呢鸭舌帽,一望而知,是个知识份子。

他叫庞其杉,是院里张奇林所领导的那个局所属技术情报站的新任站长。为了确定庞其杉是否适宜担任这个职务,前些时张奇林他们局组有过一次很激烈的争论。

庞其杉一九六三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今年四十二岁。他一毕业就分配到这个系统从事技术情报工作。他专业外语水平颇高,工作也一贯认真负责,又正当力最充沛的壮年期,提拔他为技术情报站站长,本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但他这人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单位里有一种普遍的反应,说他不搭理人。比如,人家在楼道里、甬路上跟他 “狭路相逢”,他老远就把眼皮顺下去,及至临近了,不管人家跟他打没打招呼,他竟含含糊糊地低著头跟人家错肩而去;又比如,局里召开某种会议,他去得略早,坐在了那里,别人后去了,坐在他旁边,会议还没开始,按说可以随便聊聊,他却绝不主动同人搭话,别人和他谈话,他只是有问必答而已,显得非常冷淡。因此,他在单位里毫无人望可言,甚至传达室的工友也讨厌他——他在取信时总是默默而进,取完信又默默而出,难得露出一点笑容。因为他不搭理人,有人判定他狂妄自大,有人认为他清高过头,总之是思想意识方面存在问题。他早在一九六三年就向支部递交过入申请书,自然支部从未考虑过发展他的问题。没想到到了一九八二年,新调整好的局领导班子作出的首批决定之一,便是提拔庞其杉为情报站站长。情报站一十一个人,只有三个员——一位是体弱多病的秦大姐,解放初期的大学毕业生,只懂俄语;另外两位都还不到三十岁,一个是当“工农兵学员”时入的,一个是参军时入的,他们的外语水平都比较差,老实说,干这个技术情报工作原比较勉强——总不能单因为他们是员,就提拔他们当站长吧?由于情报站员一贯少,所以向来是同其他科室的员合组一个支部,新的局委酝酿技术情报站新站长人选时,支部里争论也很激烈,有的支委提出这样的问题:“提庞其杉当站长,是不是意味著我们不久也得把他发展进来呢?他够条件吗?”秦大姐倒总为他辩护:“庞其杉多年来一直还是有入要求的,过去我们帮助他不够,今后可以改进我们的工作嘛——就算他还不够入的条件,他担任情报站站长还是合适的。我五十出头了,身体又不好,又只懂得俄文,局限比较大。庞其杉不仅英文很好,法文、德文方面的资料也能处理,他这些年看的原版书很多,对我们这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趋向有鸟瞰能力。所以,我认为我们还是应当把他推到站长的岗位上去。”当局组听到不少尖锐的反对意见,张奇林也犹豫不决时,他找秦大姐长谈了一次。两人冷静地分析庞其杉的问题,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儿?秦大姐沈吟地说:“情报站的人员调进调出,流动大,自组建后一直没挪动的,仔细想来也就是我和庞其杉两人。

据我多年的观察,庞其杉的这种格,的确有他那知识份子家庭给他打下的烙印——反正我凭知识吃饭,用不著为什么人折腰,所以清高、孤傲;此外,也有他个人生活道路上一些遭遇的因素,比如,我恍惚听说他在大学时有过一次失恋,痛苦得险些自杀。这些人生的变故可能也促使他的格变得更加向、冷化。可是,有一个情况我必须向您指出:庞其杉一旦同你相熟了,他也会变得非常活泼健谈,而且使你出乎意料地感到他非常坦率、非常热心……打个比方说,他好比是一块硬糖,扔到一个水杯里以后,他不会马上溶化,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向最靠近他的一些地方,飘散出他的甜味……这个比方不那么准确,但很能说明问题:他的可溶未必很小,但他的溶解过程却只能是缓慢的、渐进的。除了这种理智的分析,我有时对他的格还有一种朴素的感的认识——那很简单,就是我觉得他之所以不搭理人,特别是不搭理刚刚调进我们情报站的人,不搭理外科室的人,不搭理不相熟的人,只不过是他感到特别不好意思罢了……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是不是有那么一种人——他们未必有多么深刻的道德品质上的原因,而仅仅是出于一种无法排遣的羞涩,从而不能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张奇林后来把秦大姐这番话介绍给了组的其他同志,反应是摇头、哂笑和漠然。弄得张奇林也疑惑起来:能象秦大姐那么去分析一个干部吗?……

张奇林的女儿张秀藻,有时会在全家看电视剧时,忽然问张奇林:“爸爸,在你们委里头,你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因为在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里,几乎照例总有那么两、三种类型化的干部——除了 “改革派”和 “保守派”,往往还少不了 “糊涂派”(或叫“和稀泥派”)。张奇林遇到这类问题,往往总是微微一笑,所答非所问地说:“没那么简单啊。”是的,生活本身并不象某些电视剧表现得那么简单。不过张奇林并不想批评任何一部电视剧,他也几乎从未完整地看过一部电视剧。他倒想看,但他没有那个时间——即使回到了家中,难得暂时地坐到电视机前,也难免不是电话便是人来,把他又引回到繁忙的工作中去。

关于庞其杉是否适宜提拔为技术情报站长的争论,新委的成员们恰恰是出于改革心切,才决定加倍重视技术情报站的工作,才为站长人选的问题展开了那么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直到十月份才宣告结束,庞其杉的任命终于被确定下来。

任命宣布以后,出现了微妙的情况:情报站部的反应——无论持赞同还是持保留态度——倒都并不强烈,而局里的其他部门,又尤其是一些员同志,却普遍认为这是局里的新领导班子择人不善,他们甚至在机关食堂里吃饭时也议论这件事说:“看吧,情报站这下非乱套不行!”可是一个来月过去了,情报站却不但没有出现混乱,反而比以往更能发挥作用。在一次全局大会上,由情报站向大家介绍国外科技发展最新趋向,庞其杉作为一个“穿针引线”的主持者,先致开场白,又在每一位元情报站同志介绍情况前后作引入与过渡的发言,最后再作总结发言,使一些颇为深奥、新奇的资讯,舒舒服服、清清楚楚地输入到大家的脑中。散场后,一些原来对庞其杉持有不良印象的人,开始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他也不是总那么死眉瞪眼……”

可庞其杉在走廊上遇见了人,仍旧不能主动打招呼。就在前几天,在走廊上远远看见了张奇林,张奇林刚想主动招呼他,他呢,却突然拐进厕所里去了——显然,他不但改不了不搭理人的病,而且,也依然害怕别人仅仅出于礼貌来搭理他。

现在,他出现在了张奇林所住的院子门外。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古怪。他已这么大个人了,为什么还不能战胜那连他自己也憎恶的、莫名其妙的羞涩感?正是为了跟自己这种根深蒂固的羞涩感搏斗,这天早上他才故意从家里骑车到机关去,故意钻进传达室里去取信,并且满心满意想用一个微笑、一句随和的话,使传达室的祁大爷多少改变一点对他的固有印象。但祁大爷受够了他的冷淡,怎知他今天心里的省悟?见他进去了,连眼皮也不?他一下,管自去干别的,他只好仍旧默默地把自己的信取走,又默默地出得屋去……在他上楼去情报站时 (他也确实需要到情报站取一本外文小册子),在楼梯上迎面遇上了行政处处长老傅。老傅主动同他打了个招呼,他先是地把眼光一挪,随即,他痛恨自己的劣根难移,又拼足力气将眼光运回到老傅身上,老傅这时已同他错肩,心里已经浮起了“这个庞其杉呀,真是没治……”的想法,庞其杉却终于从口中呐出了 “老傅!”的招呼,并且更直望著老傅的脸说:“您、您星期天还来、来……?”老傅倒被庞其杉的这种 “反常”状态弄得吃了一惊,略一定神,遂对他说:“我有事呀!今天张局长不是出国吗?我要送他去机场。原来今天一早就出发的,现在改成下午两点到他家去接他了。我再落实一下小车和司机的事。你怎么也来啦?”庞其杉心头这才松弛一点,涨红了脸说:“我、我来取本书。”要不是老傅知道他格古怪,见了他那表情,非以为是遇上了贼不可,庞其杉为了进一步同自己的羞涩搏斗,便有意又同老傅攀谈了几句。他才知道张奇林这回要去一个月左右,第一站先到西德,然后到法国,再到美国,最后经香港回到北京。

庞其杉从办公室里取出了那本小册子,慢慢往楼下走的时候,心中忽然跳出了一个念头,觉得自己应当赶快去找一趟张奇林——趁他还没有前往机场的时候。他自己也说不清,那必要究竟是在于他将提出的一项请求,还是在于他对自己格弱点进行一次强攻。

庞其杉骑车到了鼓楼附近,把车存在了鼓楼前路西的百货商场门口。他进到商场,一顿瞎转,为的是稳定自己的情绪,鼓足去拜访张奇林的决心。他偶然从商场的一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不禁愧疚、自卑得无以复加。他想:如果我是一个女,或者是一个瘦弱、纤秀型的男子,那么,我的这种羞涩症也许还能让别人理解,并且自己心也不至于这样痛苦;可是,我却有著这样一个躯壳:粗矮的身材,微凸的肚子,脸上——怎么说呢?按最冷静、最客观的描述,也只能称为 “块块横肉饱胀”,是的,一点也不错,尤其眼下的那两块,甚至可以取下来,当作文学家笔下的 “横肉”标本,而存入 “文学博物馆”

一类的地方;谁能理解,谁能相信呢?——这么一个粗笨的躯壳中,竟依附著如此羞赧的一个灵魂!……他在一阵战栗中离开了那面镜子,只觉得身上阵阵发冷。他想到就在前两天,当他在走廊上远远看到张奇林时,还身不由己地一下子拐进了厕所,可是在厕所里他又劈面遇上了另一位同志,人家已往外走,似乎向他点了点头,他呢,惶惑中照例把头一低,擦身而过,往里而去了……

“这是一种病态。”他对自己下判断说,“这就是病。”可是至少在他们局的合同医院里,并没有治疗他这病症的部门。他曾从外文书刊中查找过有关的资料,用以同自己对比衡量,但那除了增添烦恼,并无什么好处——心理症状这个东西,似乎最难以自疗,而必须求助于真正有水平的心理医师的耐心排解,方能消除。说来也怪,他这种病态的羞赧心理,一到家中,一迈进门槛之,便不复发作,同人,同孩子,同来访的至亲好友,他有说有笑,甚至还很有几分幽默;但一走出家门,特别是一来到半生不熟的人们中间,总不免“故态复萌”……

当秦大姐先有意透露给他、随即张奇林在机关找他当面说明,他将被任命为技术情报站站长时,他主要是什么心情呢?谁也猜不透——大吃一惊?受宠若惊?无动于衷?惶惑不安?都不是!他在心里对自己说:“的的确确,我最合适。我知道该怎么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该给我这种支配权。我能使我们这个情报站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世界上有关的最新资讯,并且及时地加以分析整理,提供给上面用以决策。

我能。“他的确能。当他在站里布置任务、指导年轻同志、检查大家工作、组织资料分析、审阅情报资料清样时,他并不羞涩;然而一离开具体的业务,进入到一般的人与人交往活动中,他便手足无措了。人们对此并不能予以谅解,因此反过来影响著他对站同志的业务领导,以及同局里其他部门的协调;他感受到了,所以他决心矫正自己格上的畸态,然而,难。

他出了百货商场,在存车处旁边发了一会儿楞,决定就把自行车存在那里,徒步走到张奇林家去。他是担任站长以后,才知道张奇林家庭住址的。他给张奇林往家里发过一封信,提出关于增加情报站编制的问题,张奇林曾大感惊异——不是他那封信的容,而是他写信的举动。因为,情报站和张奇林的办公室就在同一座楼中,他完全可以去找张奇林面谈,并且,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张奇林都有电话,他也无妨打个电话,可是他不,他写信。庞其杉就是这么个人,他宁愿写信,而尽量避免面谈,甚至避免打电话——他那大学时期的情悲剧,至少从表面现象上看,便是由他这种令人难以理喻的古怪行为造成的。

但是今天庞其杉决定同自己的病态心理搏斗。他知难而进。他终于走到了张奇林家的院门前。那院门旁停著一辆三轮摩托卡。这算什么心理反应?仅仅那么一辆并无生命的三轮摩托卡,便使他突然又羞涩起来——他想,这里面毕竟有著与自己完全陌生的生活,他能镗进去而不显得古怪吗?而且,他闻到了一股浓烈的烹调气息——他下意识地看看手表,啊,已经十一点多,既未经预约,又临近午饭时间,他这样闯到张奇林面前,岂不是太突兀、太失礼吗?

他都要迈进门去了,又退了出来;他在门口、在胡同中,徘徊了一阵。他看见一个健壮的汉子,从那院门里突然走了出来,不知为什么,显得怒气冲冲,步子踏得很重,双倒换得很快地从他身边掠了过去。那是院里澹台智珠的丈夫李铠。庞其杉自然不认识他。可是李铠的出现和远去,却使庞其杉一下子松弛了下来。显然,人们到处生活,到处的人们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喜、怒、哀、乐,心理上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又何尝是自己一人呢?原不必那样自怨自艾。他这才又鼓起勇气朝院门走去。他这才发现院门两边贴著喜字,而且院门前地下布满鞭炮的纸屑。迈进大门以后,他的心一下子沈静无比——他想:我来找老张原是有重要的事啊,的的确确,那件事是重要的,非常重要。

17

长接待了不速之客,并接到一封告发信。

“于大夫!有人找你们老张!”

于大夫听见这惊心动魄的一嚷,心里好不自在。

甩著嗓门嚷的是詹丽颖。庞其杉进得院子以后,判定张奇林不会住在外院,走进里院,发现闹嚷嚷的,有一家人正在办喜事,一时也搞不清这里院都有些什么人家,张奇林究竟是居于其中,还是还有第三进院落……他便向恰好在院中穿行的詹丽颖打听,詹丽颖指给他屋门的同时,就那么嚷了起来。

于大夫巴不得快些搬进楼房,原因之一,便是可以避免这种让人“一找一个准儿”的搅扰。她已经叮嘱了张奇林,一定从国外带回电子门铃和窥视镜来,一旦搬进楼房中的新居,他们的第一件事,便是装上那两样必不可少的东西。那时候,自然也不会有詹丽颖式的吆唤传入耳中了。

尽管于大夫隔著门玻璃已经看见了走拢的庞其杉,她还是没有主动把门打开;直到庞其杉停在门前用手指弯敲了敲门玻璃,她才把门拉开,上下打量著这位初访者问:“你找谁?”

庞其杉脸红了,但他背光站著,于大夫并没有发觉,也没有听出他的声音很不自然:“我找张奇林同志……老张……我们张局长……”

于大夫用尽可能和婉的语气说:“真不巧,他马上就要出发,参加一个代表,到国外去……”

“我知道,我知道。”庞其杉语气变得急促起来,于大夫听了不大高兴,觉得这人未免浮躁。其实庞其杉是在拼命地鼓舞自己——无论如何,这回要坦然自若,要达到目的……他甚而一下子提高了声调:“我知道他下午就飞走。我找他……是有件要紧的事。真的,很要紧……”

于大夫冷笑了。来找老张的人,每一个照例都说自己有要紧的事,她见得多了,其实,有的不过是为了一些鸡蒜皮的事情,还有的来谈什么“第三者介人”问题、离婚问题……往往把老张弄得疲力竭而毫无收益。眼前的这位为何而来?看样子,所谓 “很要紧”的事情,无非是职称问题、工资问题、调动问题……于是她淡然地说:“老张一会儿就出发了。你有什么要紧的事,跟别的局领导去说吧。”

于大夫简直就要把门关上了,老张却从屋里走了出来,并一直走到了门前。他从于大夫肩膀上望过去,认出果真是庞其杉后,不禁惊喜交加地说:“啊,是其杉啊!我听声音象你,果然是你!请进请进!”

于大夫这才让开,并且把客人交给张奇林,自己拐进了厨房中。

女儿张秀藻正在厨房中下面条,问母亲:“谁呀?”于大夫叹口气说:“谁晓得?你看,有人消息就那么灵通,飞机晚飞半天,也不放过你爸爸,还往我们这儿找。”张秀藻问:“这时候来,留他吃饭吗?”于大夫叹出更重的一口气:“唉,我们两个先吃吧。留不留,看一会儿的形势。”

形势是明朗的——朝著必然留饭的方向稳步发展。

张奇林非常想知道,这个素来不能主动搭理人、宁愿写信也不愿打电话和面谈,并且前几天还在迎面相逢时拐入厕所的知识份子,怎么这时候突然找到了自己家中?对于局里来的人,张奇林一贯总是单刀直人地问:“怎么啦?有什么事吗?”但面对著庞其杉,他却压抑住了直接询问他“你有什么事?”的冲动,只是主动给他泡茶,并且先同他闲扯:“你注意到了吧?我们院子今天格外热闹——有人办喜事。

新郎官和新子都穿著西装,打扮得很漂亮的……“

庞其杉本等著“你有什么事?”这句问话,没想到落座之后,张奇林仿佛并不以他的突然造访为怪,反把他当作常客似的,扯上了闲篇。庞其杉最不善于应付的,就是这种场面。他在沙发上挺直著脊背,双掌紧贴,插入并紧的双之中,望著对面的张奇林,一时竟不知该说句什么才好。

张奇林继续以随随便便的语气同他闲聊,以解除他那不必要的局促:“外面不算冷吧?北京今年怕又有一个暖冬……我这屋安的是所谓”土暖气“,我人、女儿她们张罗著弄的,好象效果还好。你要觉得热,就把短大衣脱掉吧……”

“还好,不热……”庞其杉心里仿佛有两个“我”。一个“我”

指著另一个“我”,嘲笑说:“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难道你是一个小偷,遇上了察吗?”另一个“我”双手抱肩,仿佛衣衫单薄,不胜寒冷,蜷缩在一处墙角,为自己辩护说:“我确实是无辜的,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张奇林望著庞其杉,在心里不禁感叹道:理解一个人,该有多么难哪!要有一把什么样的钥匙,才能打开庞其杉那格之锁呢?说实在的,多半就是由于这位庞其杉的刺激,他才到局图书资料室去借了两本书: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一本介绍国外“行为科学”的;可是直到现在,他还都只翻过一下前言和目录而已——实在是没有时间……

啊,对了,张奇林在心里对自己说:“对庞其杉这样的人,还是应该直截了当地同他谈论他的专业,在那个天地里,他的心理状态才会是最明澈、通畅的……”于是,他便主动跟庞其杉说:“你们最近一期《情报资料》上,关于国外 S.P.方面研制动向的材料,我感到非常有意思。

今天下午我随部里一个飞法兰克福,我们在西德小作停留,然后经巴黎去美国,到了美国,我一定争取去见识一下你们材料里介绍的那种最新系列……“

果然,一听这话,庞其杉眼睛陡地亮了,他立即接过话碴说:“其实,根据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潮》那本书里的分析,我们这份材料里所介绍的 S.P.系列,依然属于人类 ”第二次文明潮“范畴中的东西—— 固然,它可能是 S.P.在这个范畴中所达到的一个巅峰;但所谓人类文明的 ”第三次潮“,将改变一切大规模、标准化的系列生产,而导致部分定制或完全定制的”短期“生产……”

“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张奇林不由高兴地说:“你来得正好,我正想向你这样的行请教。最近我刚看了两份部里提供的文摘,一份是美国学者米多斯等人执笔写成的、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一份就是托夫勒的《第三次潮》。我的直感是,米多斯他们所敲的钟我们不能充耳不闻,但他们的悲观主义是站不住脚的;托夫勒的论述具有雄辩,很有吸引力,很值得我们参考,但是,他有些论述未免武断,尤其是谈到第三世界发展的部分……听秦大姐说,这两本书你都读过原文版,你能不能把托夫勒对西方出现的所谓”小企业爆炸“的评价,先扼要地给我介绍一下?因为我读的那份文摘,这部分恰恰过于简单……”

庞其杉手也从缝中出来了,背也靠到沙发上了。他无拘无束地侃侃而谈起来:“我很难冷静地介绍他的观点,因为,我认为他对西方”小企业爆炸“的论述,是再偏颇不过的。首先他的前提就不那么站得住脚——最近我看到一个关于美国企业状况的资料,不错,一九五○年,美国的新企业才有九万三千个,而一九八○年却有六十万个;不过,这些小企业在爆炸产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成批倒闭,一般来说,一年就要倒闭百分之三十,两年要倒闭百分之五十,五年倒闭率竟高达百分之八十……所以,我认为西方”小企业“的生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经济现象,很难轻率地作出评价……啊,我这样讲不符合您的要求了。好吧,我先来客观地介绍一下托夫勒有关的观点……”

他们就这样,越谈越投机、越谈越融洽了。当张秀藻把煮好的面条端上饭桌、于大夫走过去招呼他们吃面时,他们双方竟都已达到所谓“谈笑凤生”的神状态。

可是一旦从那样的交谈领域里退出,并且面临著被邀与主人同桌吃饭这样的处境,庞其杉立刻又变得惶惑无措了。他从沙发上站起来,笨拙地辞谢著:“不用不用,我不饿、不饿……”

张奇林力劝他吃面,甚而至于去牵他的胳膊,他却死活不吃。但他这时却突然意识到,他之所以来这里的那最重要的目的,竟仍未能落实。是必须落实的时候了!于是他凭藉著刚才交谈中形成的、尚未大量消退的心理顺势,大声地对张奇林说:“张局长,我来找您,实在是为了这么件事——我从外文期刊的广告上看到,今年美国新出版了一本比托夫勒《第三次潮》更轰动的书,我问过了几个图书馆,他们都还没有进这本书。您这回去美国,最好先弄到一本——这本书是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写的,书名的中文含义是《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说到这儿,他便从口袋中取出钢笔和一个小本,俯身在饭桌上,把那著者和书名的英文原文写了出来;写完了,撕下那张纸递给张奇林,便边告辞边往外走。张奇林怎么也留不住他,只好把他送出去,送到院中时,张奇林还不住地说:“你看你,吃了面再走嘛,有什么关系呢?局里常有同志来,赶上什么就随便吃点什么……”可是庞其杉竟一径走到院门外了,张奇林只好同他握手告别:“我一定想办法弄到奈斯比特的书。欢迎你以后常来。

回国后见!“庞其杉同张奇林握别后,头也不回地快步朝胡同外走去,心里忽然非常轻松,又非常充实……

张奇林转身回屋时,恰好遇上从偏院里出来的荀磊。荀磊一见他就笑了:“真巧!张叔叔,我正要去您家——”

张奇林忙说:“去吧去吧,今天秀藻在家,你们年轻人正好一块儿谈谈。”

荀磊却说:“我们家来客了。要不是有客来,我早给您送去了——”

说著,递给张奇林一封信。

给张奇林的信件,一般总是寄到机关;给于大夫的一般也总是寄到医院;张秀藻现在也从学校那里收信。所以,这边的邮递员难得给他家送信——因为院里并没有信箱,邮递员来了,循例在门洞里大喊一声:“信——”(或者“报纸——!”)于是要么是荀家,要么是澹台家,便出来个人,先接过去,然后义务地送往各家。

张奇林接过那封信,心里不禁有些纳闷,谁来的呢?除了前不久曾收到过一封刚送走的那位庞其杉的来信,他不记得近年来有谁往这个院里给他写过信。

张奇林回到家中,拆开那封信,一边吃肉末挂面,一边看信,只见信上写著:张局长:知道您很忙,但不得不打搅您。您局行政处处长傅善读,在分配统建房屋的过程中,用巧妙的“倒空”手段,卡掉了您局中年知识份子的居住面积,为并非您局的所谓 “名画家”洛玑山提供了一套住房,此事不知是得您默许,还是他真地把您蒙在了鼓中?不过,有一点我们是很清楚的,就是您家的客厅中,现在也挂著洛玑山请您“雅正”

的“杰作”——所画山水人物固然很美,但同样的构图,这位洛玑山起码已重复过十次;而该人用他的“名画”行贿所得的住房,据我们所知已有三处之多。恳盼您能以之心,克服藏画之癖——自己洗手洗澡,并明察傅善读的所作所为,我们除向部纪律检查委员会揭露此事外,特再专门写信给您,希望您能以自律!

出于某种您能够理解的原因,我们在给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信中,列举了具体证据,并署上了真实姓名,而给您的这封信,有关部分却暂付阙如。请相信我们的善意,并请海涵。

敬礼!

两个外单位

1982 年 12 月 11 日

看完一遍,张奇林又看一遍。面条吃不下去了,他不由得朝壁上所挂的那幅画望去——那幅装裱得颇为致的国画,画的是晚唐诗人于濍 《山村晓思》的诗意,上面有画家草书的原诗:“开门省禾黍,邻翁水头住。今朝南涧波,昨夜西川雨。牧童披短蓑,腰笛期烟渚。”后面是措辞亲昵的题款:“壬戌晚春为奇林兄却乏走笔讥山抱惭敬请雅正”,并在题款后和右下角 “计白当黑”处各钤下一方形文章和一葫芦形文章。这幅画挂上的半年多来,张奇林确从有意无意的凝视中,收到过“却乏”的效果;不错,这幅画是老傅携来的,当时自己竟未能深想,展看之后,欣然地收下了。洛玑山是在宾馆中认识的,很自然地认识的——张奇林在宾馆中参加一个涉外会议,而洛玑山正应邀为宾馆作画——他俩的住房恰好挨在一起,在餐厅进餐时也常常同桌……当然,张奇林并未主动向他求过画,倒不是有什么顾忌,实在是心里并没产生过那样的想法,自己的客厅里挂不挂画本是无所谓的一件事;但老傅把画送来了,也就收下了,也就挂上了,也就时而看看……,没想到这里面竟打著埋伏!

“咦,你怎么啦?怎么不吃面,在那儿发楞呀?”于大夫发现张奇林神不对头,忙过去问,“都是刚才那个庞什么把你搅的吧?怎么又冒出来一封信?面条味道太淡了吧?要不要我给你加一点味酱油?……”

“啊,不用。”张奇林赶忙把面条几下吃完,把信折起来,放进衣袋中。他镇静下来,换坐到沙发上,上一支烟,仰靠著沙发背,微合著眼皮。

“你乾脆到床上靠靠。老傅不是两点钟来接你吗?我一点半叫你好了。”于大夫一边收拾碗筷一边说,“反正行李都收拾好了,也就是到时候换换衣服。”

“啊,不用。”张奇林睁开眼睛,振作起来。他和颜悦地对人说:“到了飞机上,有的是时间养神。现在我不如抓紧读一点书。”他站起来,朝里屋走去,走到门边,扭回身来嘱咐说,“我走了以后,你让秀藻把那张画取下来吧,卷起来,暂且搁到柜子里。”

于大夫微微有点吃惊:“为什么?挂在那儿不是很好吗?你怕挂坏了?是听说洛玑山的画儿越来越值钱?可我们又不拿他这幅画儿当存款,挂旧了就挂旧了吧,怕什么?”

张奇林笑笑说:“他这画儿有什么价值!同样的构图,人家说他至少画过十回。你们就取下来吧,我自有道理。”说完,踱进里屋看书去了。

当然,他的心情并不能平静。他打开那本心理学著作,很难读下去。除了在的原因,外在的环境也使他不能安心读书——院子里,办喜事的薛家那边,传来了一阵更其刺耳的喧哗声。

18

农村姑和城里姑为什么谈不拢?

“吃CmDm !”

这顿午饭,在荀家引起了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反应虽然不同,其强烈的程度却是相差无几的。

郭杏儿到达荀家时,只有荀大一人在家。呈现在她眼前的一切,使她吃惊,使她惶惑。原来她朦胧地觉得,城里人一切方面都该比乡下人强;可是踏进荀大爷家门,定睛一看,他们住的房子竟如此狭小,不仅比为枣儿新盖的房子小,就是跟自己家的旧房子比,把里外两间搭上厨房全算上,也远顶不上它们一半大。小还不算,房子的走向也差劲。她不明白荀大爷他们为什么不把房门和窗户开在南墙上,直接通向胡同,使这房子变成北房。置身在城里大爷家的小屋子里,她感觉好多东西跟屋子的比例都不相称,这使她从心底浮上来一种由衷的自豪——所以跟荀大没说上十来句话,她就一个劲儿地邀请大爷跟大 “到俺们家住一阵去”。但落座没有多久,当她观察得更加仔细时,她却又逐渐自卑起来了,因为这屋子虽小,里头的家具摆设,却似乎样样都比她以前所见过的同类东西致美观。比如她所坐的那张长沙发,就功能、形状来说,对她固然算不上什么稀奇事,镇子上的农贸市场,如今就有人摆出这号“沙发折叠床”在那儿卖;可荀大爷家的这张沙发底下有比生核桃还大的电镀球,能毫不费力地拉过来推过去,这可就不一般了;再说沙发面的颜就跟核桃仁外头那层膜儿似的,透著油亮,手著又软和又细腻,上头就跟钉著钉子似的,形成一个一个的窝儿,看著比平绷的面子新奇多了,四边、拐角的地方,全部那么匀称自然,一点不露缝缝钉钉的痕迹……枣儿结婚,闹著也要置沙发,看起来,要置就该置个这样的!其余的家具,象大立柜、小衣柜、酒柜……也全都比杏儿以往看见过的做工细、模样俊;就连荀大用来给自己沏茶倒水的茶具,端过来、揭开盖让自己吃糖的糖盒……也都显得瓷儿细,画儿,形状俏,彩美。

“吃点这个糖吧——这叫酒心巧克力!”

接过荀大递到手里的糖,低下眼睛一看,分明是条金鱼儿;剥去那支楞著“鱼尾”的糖纸,没想到里头竟是酱黑的——杏儿只知道牛糖是最好的糖,好糖都是白的,越白越好;酱黑就酱黑吧,大给的,要痛痛快快地吃——杏儿咬了一口,没想到舌尖上又甜又苦又辣,还滋出了一包子水来,洒在了她的衣服上。荀大笑了:“那外头是巧克力,里头是酒,酒出来点不要紧,酒不脏衣!”

杏儿觉得那糖不好吃。她问多少钱一斤,荀大告诉她:“四块八一斤。贵吧?你荀大爷跟我也嫌又贵又不中吃,还不又是你那磊子哥买的。你坐的这沙发也是他挑来的,比一般的贵好几十块哩——他如今除了工资,不也还有些个”外快“吗。他搞点子翻译,就是把那外国人写的东西,变成咱们中国字儿,他时不时能得著三十五十的,叫作”稿费“。他每月整份工资都交给我,稿费我就不要他的了;他可是有点大手大脚,自己花钱泼洒不算,家里要置东西,他总让置最好的。

他说:贵出来的那部分由他补。他也真那么做了。你不看看他的窝儿么?“

荀大便带她去参观磊子哥的房间。推门一进去,杏儿就傻眼了。

如果说外间屋给她的感觉,还只不过是比她自己家致美观,这里间屋可就连比也不好比了,她由惊奇而不快,由陌生而鄙薄。屋子顶棚的犄角上,挂著两个黑匣子,说是什么 “音箱”,任凭什么箱也不该那么怪里怪气地悬著呀,何况漆黑漆黑的,多丧气!墙上挂个盘子,已经让人觉著半疯,那盘子上画的也不知道是人是狗、是云是树,东一笔儿,西一线线,十足的胡闹!书橱占了一面墙,呵,那么多书,中国书,洋书。书是好东西,看不懂也知道它们比金银珠宝还珍贵,可那些点缀在书橱里的摆设,可真让人皱眉发楞:一箍节树根,在俺们村只配到灶里烧火,磊子哥却把它摆在亮闪闪的玻璃门里,神码子似地供著;一些个石头子儿,俺们村东河滩上一捧一堆,磊子哥却也宝贝似地摆在那儿;还有几件瓷器,方脑袋的牛,怪模样的鹿,瞅上去还只不过是扎眼,那瓷夜猫子怎么能也搁书橱里呢?多不吉利、多不喜幸呀!……

“你猜咱们一会儿吃什么?”杏儿不知不觉之中,又随荀大来到了厨房。这厨房盖得倒挺大,而且从里外两间屋都有门通进去,厨房里不但有煤气罐、煤气灶以及做饭的全套家什,也还有地漏以及洗脸池子和洗衣机,并且当中支开了铺著白塑胶桌布的圆饭桌,做得了饭可以就在那里吃。杏儿的眼光把整个厨房打量了一圈之后,最后随著荀大的声音落在了煤气灶一侧的小柜上——“咱们今儿个中午吃CmDm !专为你来才做的,是你大爷的主意!”

啊,在那小柜上,的确有一架CmDm 床子——杏儿走过去一看,心里不由得惊疑慌乱起来。大爷为什么要让俺吃CmDm 呢?说实在的,这几年日子越来越好,细米白面早不觉得金贵,棒子面窝头,贴饼子连吃上几顿,枣儿就要嚷嚷起来,便赶紧张罗著给他包韭菜鸡蛋馅饺子吃,谁还光吃那荞麦面、白薯面、红高粱面搅合著压出来的CmDm呢?杏儿家的CmDm 床子早就撂在仓房旮旯里,几乎被人遗忘了,那铁皮打孔做成的漏子,怕已经生锈了吧?可眼巴巴地找到北京城,进了荀大爷家,他们给自己准备的头一顿饭,却是CmDm !

“你大爷他这是念旧。我跟磊子哥乍一听觉得可乐,细一想就明白了他的心思。他不光是要跟你一块吃,他也要你磊子哥……跟著吃。

你琢磨他那个心劲儿吧……这CmDm 床子,是他头几天现做的,你大爷别的优点没有,就有那么两条:心实,手巧……“说著,荀大便搁上一的面,压了起来,并且笑著对杏儿解释说:”不象,是吧?

因为找不著白薯面、高粱面,就单用的荞麦面——粮店里买的,如今我们这儿的粮店也卖点杂粮,给居民们倒换口味。一会儿吃的时候,咱们不光拌上葱、醋、蒜……咱们还拌烤羊肉呢,哈……咱们吃荤CmDm !“

杏儿听完这番话,觉得自己一下子完全明白了荀大爷的心思,说到底,这不就是对待如同亲闺女般的儿媳妇的做派吗?疑云飘散,心里大畅,杏儿卷起袖子,挨过去说:“大,让俺来吧,俺压得比您好哩!”

荀大并不客气,她乐呵呵地说:“杏儿你压得准比我强,你先洗洗手,你就压吧,我再张罗别的去。”

杏儿正压著 CmDm,荀师傅回来了。他今天本不想出摊,出了摊也心神不宁,早想收摊回家,可是头天有个顾客修的一双皮鞋,本来说好头天傍晚去取的,荀师傅等他等到天黑,他也没去;荀师傅心想今天是个星期日,人家肯定会去取的,自己要是不去,不把人家涮了吗?宁让别人对自己失约,自己可得对人守信,这是荀师傅做人的准则。于是他早上照常出摊了,十点来钟,那顾客果然来了——顾客喜出望外,并且对荀师傅的手艺连连赞美。他是中央民族乐的器乐演员,他今晚便要随外出演出,这双皮鞋他是打算穿到外地去的,现在整旧如新、交件及时,让他如何不高兴!他走了,荀师傅准备收摊,可是又来了一位女顾客,高跟皮鞋的跟扭掉了,能眼看著她一拐一拐地往北边另找修鞋的地方吗?荀师傅便又替她细心地修复加固了那只高跟……

杏儿听见了荀师傅推车进院的声音,她从厨房的玻璃窗往外一望,立即认出了那向往已久的荀大爷。她虽然仅仅从家里的旧像片上见过他,而且是二十几年前的他,可是如今呈现在她眼前的这位长辈,不但那通体的形象,就是一举手一投足,竟也同她在梦中、想象中见到的丝毫不差!她停止了压 CmDm 的动作,僵立在那里,她心里觉著应当飞跑出去,象叫亲爹那样地迎上去叫一声 “大爷”,可两条却如同灌了铅似地,挪动不开……

荀师傅一进屋,老伴就大声地向他报告说:“杏儿早到啦!你看,她心多实——听她说你喝酒,好酒一买就是四大瓶;听说我吃甜的,油蛋糕一买就是仨!还给咱们带来十盒鹌鹑蛋——是杏儿她弟弟枣儿养的鹌鹑下的……你怎么才收摊?快洗洗去吧!杏儿在厨房里压CmDm 呢……杏儿呀,你大爷家来啦!”

杏儿这才从厨房里出来,站到了荀师傅面前。她满心满意要表达出最强烈最真切的感情来,事到临头却只是低著头,红著脸,怯怯地叫了声:“大爷!”

她荀大爷呢,本也满心满意要表达出最强烈最真切的感情来,待杏儿真地站在眼前了,却也只是憨憨地说了声:“好呀,杏儿你来啦!”

便挪脚走进厨房,洗手洗脸去了。

荀大赶紧让杏儿再到沙发上坐下,让她喝茶、吃糖,自己走进了厨房,来到正洗涮著的荀大爷身边。她就知道他会问,果然,老伴发话了:“磊子呢?磊子怎么不在家呆著?”

荀大便压低声音告诉他:“出去啦。跟小冯一块儿出去啦。”

荀大爷知道小冯是什么时候来的。他没想到小冯一到便把磊子勾出去了。他有点生气。他不主张把真相瞒著杏儿,他觉得磊子和小冯应当大大方方地在家里等著接待杏儿。躲避杏儿,便也是看不起他,他容不得。

荀大从他脸上看出了他的心思,忙又低声解释说:“是我让他们先出去转转的,是我的主意——我让他们到 ”烤肉季“买点烤羊肉来,拌CmDm 吃。我想著,还是咱们先把磊子有了物件的事,先跟杏儿说了,再让他们见面的好。要是杏儿一迈进咱们家门坎,就瞅见小冯跟磊子在一块儿,没个思想准备,该受刺激了……”

荀大爷便闷声不响,只管用巾重重地擦著脸。

当荀大爷在沙发对面的一把藤椅上坐定,点燃了烟袋锅,便同杏儿对谈起来。他们不善言辞,甚至也不善运用表情,倘若这时有一个不知底里的人在场旁听,甚至会纳闷:他们的一问一答何以会那么平淡无味,声调和节奏何以会那样平缓迟慢。然而他们双方的心都象熟透了的豆荚儿,一碰便无保留地裂开,迸出来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奉献。

听到郭墩子在混乱的世事中病逝的情景,荀大爷的眼睛并未潮湿,只是嘬那烟嘴的时间明显地延长了,而发出一种异样的吧唧声,喷出的烟也似乎更稠更浓……杏儿觉得这比泪水和话语都更让她动心。听到如今杏儿一家的兴旺发达,荀大爷的笑容也仅是浅浅地浮在颜面的皱纹中,他先细细地询问枣儿的婚事到了怎么个眉目,然后,他嘬了好一阵烟嘴,终于下定决心对杏儿明说:“杏儿,好孩子,我对不起你爹,没照应你们。你来晚了点。你磊子哥他如今有了物件了。一会儿你能亲眼见著,你别在意。你就如同我跟你大的亲闺女,这儿就是你的家,什么都有你一份,你随便怎么著都成……”他说到这儿说不下去了,便光是吧唧吧唧地嘬烟,眼睛也不看著杏儿,而是望著墙上的年画《娃娃牵桃》。

杏儿的心里一下子沈重起来。她早有猜测,早有预感,并且当她进院时,她简直以为磊子哥今天正好结亲了,可是当她进到屋里,得到荀大的热诚欢迎时,当她向荀大问到“磊子哥不在家吗?”荀大乐呵呵地告诉她:“刚出去,一会儿就回来”时,她也确实又浮现了一些幻想,一些希望。现在,真情实况终于显现出来了,她的心确实有点装载不下。可是,难道她能眼见著面前的亲人,为她而感到罪过吗?她杏儿难道是红桃那样的小人,专算计著往高枝儿上飞吗?

杏儿迅速地镇定下来。她调动起全部的自尊、温情和理智,忽然语气活泼地对荀大爷说:“大爷,您说哪去了。过去俺们两家断了联系,那不是一因为穷二因为乱吗?这回让俺来北京,一是为了看望大爷大,姐姐哥哥们,二是为了给枣儿置办点鲜亮的家当。俺要不把您这儿当成自个儿家,俺早住店去了,能一下车就奔这儿来吗?磊子哥有了物件,太好了。不是说笑话,要搁在前几年,听见磊子哥成亲,俺们可啥也送不起;如今磊子哥要是办事儿呀,俺们可送得起重礼哩!

就是不会挑样子,怕的是不合他的意……磊子哥啥时候办?俺把礼钱撂在这儿,让哥哥嫂子自己去买可心可意的东西吧!……“

杏儿的这种表现,倒让荀大爷吃了一惊。他这才把眼光投向杏儿,杏儿确实坦然地向他微笑著。不知怎么的,杏儿这一刹那的形象,映进他的心中,竟使他格外地感到遗憾——他的儿媳妇,本应当就是这样的相貌,这样的脾,这般地厚道啊!

就在这时候,荀磊和冯婉姝双双回家来了。

冯婉姝一进屋,立即改变了荀家的气氛。不用别人介绍,她一见到杏儿,便爽朗地走过去,伸出右手说:“你就是郭杏儿吧?我是冯婉姝,见著你真高兴!”

杏儿赶紧从沙发上站起来,尽可能地表现得大方自然——可她毕竟不惯握手,到头来还是冯婉姝主动抓过她的手去,紧紧地握住,摇了几摇。

冯婉姝十分放松而声音响亮地叫过了 “大爷”和 “大”,便活泼地跑进了厨房,嘻嘻哈哈地从荀大手里接过了 CmDm 床子的压,快活地压了起来,一边尖声叫著:“吃CmDm 罗!吃CmDm 罗!”

荀大爷微微地皱著眉,嘬著烟嘴。杏儿坐回沙发上,一时不知该干什么。冯婉姝的声音在他们听来,显然都觉著刺耳。突然,荀磊的屋子里传来了一种洪亮的音乐声,那是荀大爷所不喜欢、杏儿所不惯的西洋管弦乐——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名曲 《弦乐队夜曲》。那是荀磊和冯婉姝出去前,冯婉姝利用答录机的电脑设备搞的定时选曲,此刻到时应验了,所以乐声大作。那答录机是荀磊从英国带回来的,所以具有那样的功能。乐曲刚一放送,便听到了冯婉姝拍掌欢呼的声音:“怎么样?我说咱们准能赶回来吧?”

忽然冯婉姝又跑进了外屋,主妇般地招呼著:“快去入座吧,今天中午可有好吃的!”没等荀大爷和杏儿站起来,她发现了酒柜上杏儿带来的东西,便走过去一一鉴赏。当她见到鹌鹑蛋时,高兴地欢呼起来:“呀!蛋中之王——营养第一!真好看,跟工艺品似的!”当她见到那三盒花蛋糕时,她不禁先倒吸了一口气,然后便一泻无余地高声评论说:“杏儿,杏儿,你的心真实在——城里人哪有这么送蛋糕的啊!这儿没冰箱,今天吃不完,搁著都要搁坏的!”

冯婉姝这时并没觉察到,她的这些言谈举动都让荀大爷不满、郭杏儿难堪。

大家围坐到厨房的圆桌四周了。荀大准备了几样下酒菜,可是荀大爷说,“晚上再喝吧。今天中午就吃 CmDm 好。”大家便都不喝酒,都吃刚从锅里捞出来的 CmDm.荀磊要往父亲的碗里拨从“烤肉季”

买来的烤羊肉,荀大爷把碗躲开,说:“我不要。我就这么吃,你给杏儿多拨点吧。”荀磊便给杏儿拨。杏儿不看荀磊,只是连说:“够了,够了,俺吃不多。”荀大问大家:“怎么样?象不象?好不好吃?”

冯婉姝头一个回答,她用热烈的语气赞叹著:“好吃!真好吃!我真没想到会这么好吃!”

这时候那《弦乐队夜曲》才停了下来。荀大爷心里头不那么闹腾了,他只望著低头吃 CmDm的杏儿,问她:“你们如今还兴吃棉花籽攥疙瘩 (在这里 ”攥“要读成??a?。)吗?”杏儿抬起头来,点了点下巴。冯婉姝好奇地问:“什么什么?棉花籽也能吃?”杏儿便告诉她:“咋不能吃?把棉花籽和玉米面合著,在锅里煮,煮的时候趁水还没热,用手把它们攥成一疙瘩一疙瘩的,这样煮得就有干有稀了,这就叫棉花籽攥疙瘩。头些年俺们总吃,如今粮食多了,没什么人吃它了。”

冯婉姝又问:“好吃吗?”杏儿说:“咋不好吃?吃著挺香的。”冯婉姝还问:“吃著挺香,那干吗不吃了呢?”杏儿低头不答。冯婉姝又问了一遍,荀大忍不住了,便对冯婉姝说:“乡下人说香,是饿了找食儿,能进嘴填满肚子就算香。那棉花籽攥疙瘩我也吃过,吃的时候倒真不难吃,可吃了它呀,拉不出屎来!”荀磊说:“,正吃饭呢,您偏提这个。”荀大笑笑说:“小冯偏打破砂锅问到底呗!”冯婉姝格格地笑出了声来。

荀大爷的心思却全在杏儿和杏儿她爹她身上。他问杏儿:“如今还有人攒树叶吃吗?”冯婉姝忍不住又插话:“树叶也能吃?”杏儿告诉大家:“也还有人攒树叶吃,可那样的人不多了。要吃就吃柳树叶,把柳树叶在缸里泡几个过儿,换它十来次水,去掉苦味儿,捞出来晒乾了,存起来吃。吃的时候和在玉米面、白薯面里头,贴饼子、蒸窝窝头吃。粮食不够的时候,树叶也能顶点事儿。如今粮食不紧了,吃的人也少了。有人还吃,只是惯问题,俭省惯了,苦惯了,舍不得吃净粮食。俺爹在的时候,俺们家就常吃。俺爹要还在,他准还得让俺们多少吃点……”

荀大爷听到这儿,周围的议论都进不去耳朵了。他眼前仿佛又站著当年的战友郭墩子。郭墩子打仗勇敢,可学上实在迟笨。在识字班里他成绩最差,唱歌也五音不全。可是记得在土改一开始的时候,郭墩子默写那首 《翻身歌》,却得了七十八分,错的字比哪回都少;而且,当他粗声粗气地唱著《翻身歌》时,尽管调门不准,听著你是不能不动心的:边区的天是蓝蓝的天,以后的生产大改变。

有了房子有了地,吃的穿的不困难,嘿!吃穿不困难!

人穷不是天行的穷,清算总帐挖穷根,封建剥削铲除尽。

不要忘了,不要忘了救星泽东!

可是挖去了穷根并没能马上富裕起来。大家都经历了一番周折。

荀师傅回想起一九五○年,他和郭墩子在天门东边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口重逢的情景。他们都是因为家里劳力不够,又遇上旱灾,收成不好,才跑到北京来找工作的。那时候不少自流进京的农民在天门广场等著人招雇,他和郭墩子都被在文化宫里举办的一个展览会招为了临时工,白天在文化宫里干活,晚上就睡在文化宫东门外不远的马噶喇庙里。那庙原是清朝的一座王府,后来改为佛寺,正名叫普庆寺。

解放初,许多农村来的临时工,晚上就聚在那里住宿,大家你帮我,我帮你。荀兴旺和郭墩子没带被褥,每晚可都没冻著过,总有人主动让他们合睡在褥子上,合盖著棉被窝……后来,大量的农民被北京的工厂和建筑部门招为了正式工人,他们的生活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但富裕的过程依旧还是缓慢的,反复难料的……他们所在的单位,时而扩展、合并、膨胀、跃进;时而收缩、简、停滞、撤销……荀师傅不禁又回忆起一九六○年,郭墩子在单位号召工人回乡的情况下,决定退职还乡以后,聚在他家喝酒的情景。那一晚下酒用的是伊拉克蜜枣,吃的是打卤面——那在当时算是盛宴了。关于磊子和杏儿的婚约,就是在那一晚议定的。郭墩子和他都很认真,他们觉得除了这样做,无法表达出他们互相间的兄弟情谊……没想到,自那一别之后,他们竟再也无法聚到一桌喝酒了,而生活在不知不觉之中,竟发生了那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不管怎么说,如今两家人同千千万万家一样,总算也都富裕起来了……唉,郭墩子不该去啊,他要能看见今天的富裕日子,看见杏儿、枣儿如今出落得一表人材,该有多好!哥儿俩再聚在一块儿喝酒,桌上的酒菜,心里的话语,该比以往的滋味香,比以往的滋味酽!……

荀大发现老伴神有点不对头,不由得问:“你怎么啦?”

荀大爷回过神来,淡淡地说:“口有点发闷。我歇歇去,你们慢慢吃吧。”他站起身来,特别嘱咐杏儿说:“家来了,你别外道。跟你磊子哥,还有小冯,你们年轻人,说说笑笑的多好。”

杏儿有点著急:“大爷您怎么了?碍事不碍事?”

荀大便对她说:“不要紧的。老病儿。头十来年前搞 ”战备劳动“的时候落下的。你大爷这人就是那么个实子人。当时到火车站卸水泥,打车皮上往下卸的就两个人。在底下扛的倒有十好几个,人家那位卸的悠著劲干,你大爷可心急,他不歇气地一顿猛卸,不到最后一口袋不停手。他们四十五分钟卸了一整车皮的水泥,恰好是四十五吨,合算一分钟就卸了一吨。这么干了个把月,他就犯了痛,后来到医院去查,说是肌肉拉伤,治来治去,到今儿也不断根,时不时地发闷,一阵阵地搐著疼。他歇歇也就好点儿。”

大家吃完收拾好厨房里的一切,荀大便去外屋照顾荀大爷,荀磊遂把杏儿请到他屋里坐。杏儿随荀磊和冯婉姝进了里屋。荀磊请她和冯婉姝坐到单人沙发上,自己坐在一张折椅上。荀磊打开了电视机,为不影响隔壁屋的父亲歇息,他把音量调得很低。那一天的午间电视,正播放卫星传送的第三届世界俱乐部杯(即丰田杯)足球决赛:英格兰的阿斯顿·维拉队对乌拉圭的佩纳罗尔队。荀磊打开电视时,球赛已近尾声,场面显得极其激烈,不时展现的观众席,更象一锅煮沸的粥。

电视对杏儿已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枣儿就已经买了一台上海金星牌的十二寸黑白电视机,天天晚上和杏儿都到他屋里去看。村里也已经有一家置备了十四寸的彩电视机——就是红桃嫁过去的那家。不过,坐在这二十寸的大彩电面前,仔细地观看清晰艳丽的图像,对杏儿来说毕竟还是头一回——可惜那节目一点不合她的口味。她不理解,冯婉姝那么个姑,怎么会跟小夥子似的,迷什么足球比赛。

瞧她那模样:随著球场上的争夺,她瞪圆了眼睛,双手捏在前,嘻开嘴巴,不时发出惊呼和叹息……磊子哥喜欢她,难道就是因为她能跟小夥子似地欣赏足球比赛吗?

节目不好,电视机显见不错。杏儿不由得问:“磊子哥,你这机子真好,是打百货大楼买的吗?”

荀磊便告诉她:“是我从英国带回来的。我工作以前,到英国学了两年。”

杏儿恍然大悟:怪不得磊子哥这屋的东西,都有那么股子洋味儿。

英国……杏儿努力地回忆著学过的地理知识,却怎么也想不出英国究竟在中国的哪边,是个什么样的形状,她单知道英国离中国很远很远。

唉呀,磊子哥是出过洋的人了,自己更般配不上,别说人家有了这位元物件,就是没有,自己也该收拾起那些个胡思乱想……杏儿生怕自己脸上露出了什么不对头的神,她定定神,便说:“磊子哥,这英国机子不赖啊,瞅著又真又艳哩!”

冯婉姝插进来告诉她:“这不是英国货,这是 ”索尼“牌,日本货。”

不待她反应过来,冯婉姝又议论道:“日本这个”经济动物“可真厉害!

如今他们小汽车赛过了美国,手表赛过了瑞士,音响设备赛过了荷兰,光学器材赛过了西德……你看,到了英国,想买物美价廉的电视机,挑来挑去也还是东洋货!“说到这儿停顿一下,不待荀磊开口,却又指著电视萤幕继续议论说:”看,丰田汽车公司为了扩大他们的影响,舍得花大把的钱搞这么个 “丰田杯足球赛”。从电视上看球赛,要是事先没听见解说,你很难判断出这球赛究竟是在哪国举行——因为球场周围的广告,不外总是什么丰田汽车、日立电器、佳能相机、富士胶片……

他们的广告真是无孔不入!“

杏儿听了这番议论,不能消化。忽然冯婉姝关掉了电视,顺著刚才的议论说:“赛完啦!底下发奖,没看头——我才不给丰田汽车公司捧场呢!”说著站起来,对荀磊说,“听点好听的吧,声音放低点,别影响了你爸。”自己到厨房去了。

荀磊便开动答录机,用低音量放出了德彪西的曲子《海的素描》。

杏儿这才体会到那吊在两个屋角的音箱的功能。不过她觉得这曲子要多难听有多难听。这一切,从答录机到音箱到曲子,肯定也是磊子哥从英国带回来的啦。她觉得磊子哥离自己更远了,因而心里反倒更加安定。

冯婉姝端来了两杯热腾腾的咖啡,她递给荀磊和杏儿各一杯。杏儿也不知那是什么喝的,只是客气著:“您喝吧!”冯婉姝朝厨房摆摆头说:“我也有。你接著吧。”

杏儿接过了咖啡,她不知那是什么东西。荀磊对她说:“这是咖啡,速溶咖啡。给你加好糖了,趁热喝吧。”

杏儿呷了一口。她皱起了眉头。同绝大多数头一回喝咖啡的中国人一样,她觉得不仅难喝,简直恶心。人干吗要喝这号苦水儿?

冯婉姝端来了自己的咖啡,并且端来了三牙切好的花蛋糕,她把装蛋糕的盘子送到杏儿面前,笑嘻嘻地说:“这是你请我们的客。正好用咖啡下著吃。”

杏儿拾起一牙花蛋糕,咬了一口,啊,真好吃!这花蛋糕她也是头一回吃,没想到竟如此好吃。她心里头不由发笑:洋人们也真叫逗,做出的糕点这么好,沏出的“茶”这么糟,怎么偏把这两样东西就合著吃呢!

冯婉姝并不知道荀磊和杏儿“指腹为婚”的事,荀磊打算杏儿走了以后再把这个“秘密”告诉她。冯婉姝因此只把杏儿当成荀家的一位乡下亲戚。一边喝著咖啡,冯婉姝一边建议说:“杏儿杏儿,你给我们讲讲你们村里的事吧。”她确实想通过杏儿知道一些农村里的情况。

杏儿不是不愿意讲,可她实在不会讲。打哪儿讲起呢?讲什么呢?

她把咖啡搁在茶几上,红著脸,在缝上著一双粗大的手,仿佛一个没准备好功课的学生,遇到老师查的情景儿。

荀磊便引出话题:“农村实行责任制以后,情况究竟怎么样?”

杏儿一时也答不出来。她很不善于概括。

冯婉姝便快嘴快舌地说:“农民不愁吃穿了,一部分农民富起来,这我们都亲眼看见了——杏儿你们家就是个例子嘛。这方面一会儿再说。你给我们说说问题的一面吧……”

杏儿想了想,便说:“问题有呀。刚把责任田分下来的时候,俺们村就闹了矛盾嘛。有一户他分的地挨著井,他的地老得浇,庄稼长得壮,别人就嫉妒,后来,就有那赌气的人,半夜里跑去,把那口井给填了……”

冯婉姝惊讶得眉飞动起来,笑出了声:“啊,有这种事!那后来怎么办呢?井填了,不是大家都浇不成地了吗?”

杏儿告诉她:“是呀。大家夥就再想别的法子呗。这井如今也还没有淘出来。如今大家夥手里钱多了,耍钱的也就多了……”

“耍钱?”冯婉姝不懂。

“就是赌博。”荀磊帮杏儿解释,“迷信,赌博,这在农村都是难免的。农民手里越有钱,就越难避免——除非不仅让他们有钱,还让他们有文化……”

“对了,杏儿,我问你——”冯婉姝便认真地问,“我从报纸上,获得了两种不同的资讯,一种是通讯报道,告诉我农村如今富裕了,农民渴求文化知识的愿望也增强了,他们纷纷把退了学的孩子又送回到了学校去;另一种是 ”读者来信“,农村小学教师写的,他说如今又出现了农民让孩子退学,去抓现钱的动向,感到很著急……杏儿你们村究竟是怎么个情况呢?你给我们输送点第一手资讯吧!”

杏儿听不大懂她的问题,她反问:“啥叫”信“?”

“资讯就是传播出来的知识,消息,信号……如今我们人类已经进入了资讯社会——”冯婉姝热心地、滔绝地向杏儿讲解起来。

杏儿分明并不感到兴趣,只是低头,手,勉强地听著。

荀磊从一旁看著这两位同代的少女,心里不禁感慨起来。一个小时以前,他只感觉到她们外在的差异:都可以算是浓眉大眼,但杏儿在顾盼间的神情,总让你联想到农村那艳红的窗花;而冯婉姝的一颦一笑,却让你联想到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的旋律。她们的皮肤都偏黑,但杏儿的皮肤是黄中带黑,孔粗大,让人一见便意识到那是同农村的光照、沃土、劳作分不开的;冯婉姝的皮肤则是红中泛黑,细腻光润,让人一见便意识到那是得之于水上运动、野足登山……

她们的衣著当然更展宽了她们气质上的差异。别的不用说了,就拿她们的线衣来说吧,杏儿的是洋红小开领的细线 Em纶衫,口上有著黄线和绿线绣出的花儿叶儿;冯婉姝的却是紫罗兰掺麻灰、青黛的杂高领衫,那高领又大又软,卷在她脖子下面,显得十分潇洒……半个小时以前,荀磊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们心理上的差异;而此刻,荀磊又观察出了她们在更深刻意义上的差别。这种差别,也许会酿成尖锐的矛盾……也许最终有一天会正面冲突起来?当然,那不仅是她和她,她们和她们……说到底,那也许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的确是这样。冯婉姝尽管属于城市青年知识份子中最能接近低文化劳动众的人,尽管她因热荀氏家庭而“屋及乌”地对杏儿充满了最大限度的善意,在眼下输出知识的尝试中却也不由得烦躁起来。

她因为杏儿的摇头、咬嘴唇、发楞,而不得不一再地把自己所企图传播的知识范畴加以收缩、简化、浅退……然而,无论是“资讯工具”

还是“电子技术”这一类辞汇,也无论是“比如这电视机就是一部资讯接器”,还是 “你们农村烧饭的柴禾便是一种能源”这类推衍,杏儿都全然不知究竟何意。冯婉姝的心理状态滑到了这样一种边缘:她究竟还值不值得尊重眼前的这位同代人?她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究竟还该不该持有一种乐观的展望?杏儿呢?尽管杏儿已属于农村青年中最富自尊感和进取心的人,尽管她因热荀大爷荀大而兼及荀磊并惠及这位冯婉姝,在眼下冯婉姝那没完没了的灌输和时不时插入的“你明白了吗?”“懂吗?”“能理解吗?”这类问面前,她心底里却泛起了一种古老的、难以抑制的对占有知识优势的城里人的一种厌恶……乃至于仇恨。

当冯婉姝用急促的语气又一次提到“电脑”时,杏儿终于按捺不住了。她扬起头,突然截断冯婉姝说:“啥”电脑“”猴脑“的,俺就吃过猪脑、羊脑。俺知道那”电脑“有啥用?俺就知道村外野地里还有叫涝稆的野菜,你吃过吗?赶明儿你吃吃去。告诉你吧,吃了涝稆肿脸!”

冯婉姝愕然。

在一旁静观的荀磊虽然有些思想准备,也没想到杏儿突然暴露出了一种村野式的蛮横无礼。

幸好这时候荀大走了进来,她招呼杏儿说:“杏儿呀,你累了吧?

走,跟大那屋歇歇去。我都给你预备好啦!“

杏儿便随荀大到了外屋。原来荀大已经在屋当中拉了个挺像样的布廉儿,把屋子隔成了两间,那长沙发正好隔在外间,长沙发已被打开成了一张宽大的床,并且已经铺好了单子,搁上了枕头和被褥。

荀大把杏儿引到沙发跟前,对她说:“杏儿,你睡一觉吧。睡醒了,咱们晚上包饺子吃——你大爷现在不疼了,正养神呢,他说晚上吃饺子,咱们今天吃一整天的家乡饭!”

杏儿躺下了。沙发床太软,她觉得不舒坦。荀大在枕巾上洒了花露水,她闻著也不惯。她自己也说不出是为什么,进京的兴奋感突然消失了。她发疑地想念起和枣儿来。这时候在干啥呢?枣儿的鹌鹑没犯病吧?枣儿啊,你可别忘了给沏蜂蜜水儿喝,你可得提防红玉的纠缠……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分享到:

推荐阅读

·牵风记·主角·北上·应物兄·江南三部曲·这边风景·生命册·繁花·黄雀记·你在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