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诗词 > 红楼梦诗词赏析 >

灯谜诗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6-02 12:18:30

灯谜诗(第五十回)

【说明】

暖香坞中所制的灯谜,包括薛宝琴的《怀古绝句十首》在内,小说中都没有交代谜底。看来,作者有所寄托,也只在诗句本身。

其一(薛宝钗)

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注释】

1.“镂檀”二句——这是说谜底之物像一座玲珑的宝塔,层层叠叠,但它并不是工匠用砖石垒砌起来的,而是天然生长的,看上去彷佛是檀、梓一类木雕。镌,凿,刻。

2.“虽是”二句——佛寺或宝塔檐角上悬有铜铃,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声音,现在说风雨过时它是不会响的。凡有关佛教的事物多称“梵”。

其二(贾宝玉)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注释】

1.“天上”句——说天上地下,相距遥远。

2.琅玕——竹的代称。琅玕,本是青色的玉石,借以喻竹。

3.“鸾音”句——当仙界传来音讯时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指人的死去,亦即所谓仙逝。鸾、鹤,古代传说为仙禽,乘鸾鹤表示登仙。凝睇,凝目注视。

4.唏嘘——叹息的声音。上苍——青天。

其三(林黛玉)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云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注释】

1.騄駬——亦作“騄耳”、“绿耳”,千里马名,传说为周穆王“八骏”之一。紫绳,指缰绳。

2.驰城逐堑——奔驰过城池,跨越过沟渠。狰狞,凶猛,骠勇。

3.“鳌背”句——俗称状元或第一名为“独占鳌头”。鳌背三山,古代传说,见于《列子》:渤海之东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本随波往来,天帝恐怕他们漂浮到西极去,就叫十五只巨鳌(大海龟)来背着他们。又古时正月十五夜观灯,京都中所搭起的灯山做鳌背神山形,上列千百种彩灯,亦称鳌山。

【鉴赏】

宝钗的谜,前两句的寓意也许是说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后两句当是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之中闻铃悲感事,来说她与宝玉生离的。但小说中宝玉是主动弃宝钗出家,并无留恋之意,故反原意而用。又前宝钗“更香谜”(程高本之黛玉谜)中以“ 风雨”象征人事变迁,则贾府经变故后,宝钗仍未闻“梵铃声”,或兼讽其终未醒悟“名利犹虚”(梵语所谓“色即是空”)的道理。这与后半部佚稿中“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而宝玉“已不可箴”的情节也是符合的。

宝玉的谜寓痛悼黛玉夭亡之意比较明显。首句就用的是南唐李煜《浪淘沙》词“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中的词语和意思,都是说男女死别。黛玉号“潇湘妃子”,所以借“琅玕节”来点她。二十六回写潇湘馆“凤尾(竹叶)森森,龙吟(风吹竹声)细细”,但到后半部却景物全非,只见“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脂评引佚稿中文字),一片荒凉,这也许就是“琅玕节过”的含义,所以后来宝玉要“对境悼颦儿”(七十九回脂评提到的佚稿中情节)。黛玉之死,佚稿中回目叫“证前缘”,所以借鸾鹊迎归仙境为说。宝玉痛悼黛玉,据脂评说佚稿中亦有如《芙蓉女儿诔》那样大段文字,我们深以不能读到他“唏嘘答上苍”之词为憾。

黛玉的谜中说千里马奔腾驰突,有不可羁勒之势,又忠于其主,啸风踏云悉听指挥,当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思想不受儒家礼教束缚,但对宝玉一往情深、生死相托。声名独占鳌头,是对她的赞语也是谶语,因为海上“鳌背三山”终究是无法寻求的,即《长恨歌》中所谓“山在虚无缥渺间”是也。既然她是名列蓬莱的“世外仙姝”,在人间也就没有她的立足之地了。

灯谜的寓意未必尽如我们上面所说的,但它有寓意这一点是可以肯定无疑的。(灯谜的谜底有人猜过,参见《怀古绝句十首》后所附资料。)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初读《红楼梦诗词》有感600字 芙蓉女儿诔 薛宝钗:临江仙 薛宝琴:西江月 林黛玉:唐多令 贾探春、贾宝玉:南柯子 史湘云:如梦令 桃花行 花名签令八则

推荐热门作文

石上偈 自题一绝 太虚幻境对联 嘲甄士隐 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 咏怀一联 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好了歌 好了歌注 娇杏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