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元明清诗词鉴赏辞典 >

黄溍《抱琴》原文+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01 17:24:25

三尺枯桐树,相随年岁深。此行端有意,何处托知音。隐隐青山夜,寥寥太古心。空携水仙曲,更向海中岑。

【鉴赏】

琴,俗称古琴,是一种拨弦乐器,音调高雅。古人常以琴声寄意,表达其喜怒哀乐,志趣抱负。这首诗就是托物言志,抚琴抒怀之作,表露出曲高和寡,知己难觅,怀才不遇的心声。

首二句开门见山,入手擒题。“三尺枯桐树,相随年岁深。”传说神农造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故王安石有“三尺空弦膝上桐” (《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 之句。而高级的琴身,多用桐木制成,故庾信有“桐孙待作琴” (《咏树》)之句。则所谓“三尺枯桐树”,就是指琴。同时又化用焦桐的典实: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蔡〕 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后汉书·蔡邕传》)从而暗含良琴之意,因此得以 “相随年岁深”。久经年月,相随相伴,不舍寒暑,长时抱持。言下之意,知音难得,既未轻易弹奏,更不随意出售,仅可怀抱手持矣。这里以琴自喻,曲折隐微地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和宏才。三、四句承上而发: 这般行为,确有深刻意味; 何时何地,可能托于知音。两句暗含曲高和寡之意,反映了当世少知音、茫茫无所求的失望之情。琴曲高雅,声调悠婉,传情达意,惟妙惟肖,然却世无赏其音,人无知其心,则“有意”势同于“无意”,“何处”不异于“无处”,“年岁”虽 “深”,抱之而已。何至于斯?盖以阳春白雪,雅曲难和。那么,此曲调之美妙究有几何?欲知音之高深必得几许? 由此自然转出下面两句: “隐隐青山夜,寥寥太古心。”这五、六两句明似直赋,暗含故实,虚实结合,表里相映,用事无迹,寄怀深微。传说古时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琴曲,意之所到,子期听音便能心领神会,高山流水,无不极尽。而今,善弹者或有,高高青山,朗朗清夜,隐隐琴曲,悠悠妙声,情趣盎然,偶臻胜境,但却始终没有古时那种心心相印的善听者,而致寥寥无应,到头来反变得琴心冷寂,孤弦哀音。隐微曲折地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同时,也是以点带面地控诉了扼杀人才的不合理社会。最后两句仍化用故实,回应题旨,具体而微。“空携水仙曲,更向海中岑。”“水仙” 即琴曲之一“水仙操”。据《乐府古题要解》卷下 “水仙操”条: 传说伯牙学鼓琴初成,“至于精神寂寞,情志专一,尚未能也”。于是随钟师至海中蓬莱山,“但闻海上水汩汲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 ‘先生将移我情。’ 乃援琴而歌之。曲终……遂为天下妙手。”两句意谓: 徒携雅琴“年岁深”,空怀妙技“托知音”,“水仙曲”既与俗世无缘,不妨“更向海中”仙山去,超凡脱俗,益求高妙。“海中岑”,显然有所喻指,乃针对轻视才华之士的恶劣环境而言。世不我遇,何恋之有,“抱琴” 高蹈,自我欣赏可矣。反映出诗人欲施展宏图于社会而不为现实所容的悲凉情绪。

此诗巧用典故,善作隐喻,词意幽深,乍始读之,稍显幽晦深曲,一时难明题旨。但经一番体味,不仅可曲径通幽,捕捉到诗的旨趣,且比直截了当更具回味的余地。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黄溍《上岩寺访一公》原文+鉴赏

推荐热门作文

汤显祖《青阳道中》原文+鉴赏 江湜《由常山至开化山行绝句》原文+鉴赏 高启《田舍夜舂》原文+鉴赏 李攀龙《挽王中丞(录二)·司马台前列柏高》原文+鉴赏 杨基《岳阳楼》原文+鉴赏 吴伟业《采石矶》原文+鉴赏 杨慎《病中秋怀》原文+鉴赏 黄溍《上岩寺访一公》原文+鉴赏 林鸿《送高郎中使北》原文+鉴赏 王又曾《同张玉李登雨花台作》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