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主页 > 图书读物 > 小学生国学经典 > 元明清诗词鉴赏辞典 >

陈去病《癸卯除夕别上海,甲辰元旦宿青浦,越日过淀湖归于家》原文+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1-30 12:57:35

澒洞鲸波起海东,辽天金鼓战西风。如何举国猖狂甚,夜夜樗蒲蜡炬红!

【鉴赏】

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4),除夕,一位三十岁上下,“有江湖任侠之风”的男子从上海动身,返回家乡江苏吴江县同里镇。第二天,光绪三十年(甲辰年)元旦借宿在上海郊区青浦县。又过了一天经淀湖(即今淀山湖)才返抵家中。这几天的见闻感受,被他写成冠以上述总题的一组诗共八首,这是从其中选出的一首。他便是后来“南社”的发起人之一——陈去病。

本诗是这位为革命奔走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本世纪初忧国忧民的心声。

1904年2月初,日军对停留在我国海港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两帝国为争夺我国领土东三省,竟在我领海领土燃起熊熊战火。诗人动身离沪正是日俄战争开始不久之时。“澒洞鲸波起海东”,“澒(hong)洞(tong)”,海浪汹涌翻腾的声势。“鲸波”,白浪滔天如万千巨鲸吞吐掀动所致。这句字面上写恶浪滚滚的海上景象,实际是比喻日、俄两国在我领海混战。紧承第一句,诗人以“辽天金鼓战西风”明白地点出了这场帝国主义间的丑恶争战。“辽天”,主要是指辽东一带,因作者在写诗时远在上海,所以也含有辽远的天边这层意思。“金鼓”:古时作战以金鼓为号令进行指挥,鸣金收兵,擂鼓进击。诗人此刻虽在上海附近,跟远在数千里外的旅顺可谓一在天南,一在地北。但诗人似乎看见了海上的战火,嗅到了刺鼻的硝烟。这里用“金鼓”一词,不仅因为它格调古朴,与全诗十分协调,更重要的是渲染出诗人如闻鼓角,心中深为震惊忧虑的情绪。

哪怕是一个孩子,如果听说此刻有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抢夺中国同一片领土,打架打到我们中国领土上来了,见人就杀,见房就烧,那孩子一定会问: “政府干什么去了? 为什么不带军队把强盗打到海里去呢?”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连十岁孩子都懂的道理,卖国的清朝统治者却“不懂”。为了保住自己的宝座,清政府竟无耻地宣布“局外中立”,把辽河以东的地区划为“交战区”,把辽河以西划为“中立区”,任凭日俄强盗在我国领土上厮杀,眼睁睁地看着战火吞噬无数善良无辜的中国人的生命财产。诗的三、四两句就是对清朝统治者冷血动物般的卖国灵魂的揭露和斥责。“如何举国猖狂甚,夜夜樗蒲蜡炬红!” “樗(chu)蒲”,一种古代博戏,这里泛指赌博。为什么全国上下的官儿们仍然恣意纵欲毫无节制,夜夜红烛高烧赌博猜拳,纸醉金迷,通宵达旦地狂欢取乐?两句十四字,却写尽了清朝统治者的麻木、腐败。“举国”、“夜夜”,把所有的昏官们在所有的时间里耽于淫乐的丑恶行径囊括无遗。而“樗蒲蜡炬”是揭露他们花天酒地、禽兽不如的具体内容。“猖狂”,形容醉生梦死、歇斯底里大发作的疯狂劲儿。而为祖国命运忧心如焚,对清政府腐败卖国行为恨得咬牙切齿的激愤,从“如何……甚” 的质问中,强烈地表现出来。

实际上,全诗前两句与后两句,即写国家的危难与窃国者的麻木不仁之间,存在一个大空档,一个大荒谬——这正是本诗的“张力”所在。诗人不仅以 “如何……甚”来发问,其实全诗都是一个加了惊叹号的大问号。它发人深省,激人震怒,把有力的揭露、控诉、抨击一股脑儿投向了腐败的清朝统治者。这的确是一首情绪激昂慷慨,风格质朴苍劲的好诗。 

再换一篇   返回列表
分享到:

相关作文

陈去病《访安如》原文+赏析 陈去病《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原文+鉴赏

推荐热门作文

汤显祖《青阳道中》原文+鉴赏 江湜《由常山至开化山行绝句》原文+鉴赏 高启《田舍夜舂》原文+鉴赏 李攀龙《挽王中丞(录二)·司马台前列柏高》原文+鉴赏 杨基《岳阳楼》原文+鉴赏 吴伟业《采石矶》原文+鉴赏 杨慎《病中秋怀》原文+鉴赏 黄溍《上岩寺访一公》原文+鉴赏 林鸿《送高郎中使北》原文+鉴赏 王又曾《同张玉李登雨花台作》原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