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人那天,小袁不知喝没喝二锅头。反正胆很壮,手挺狠。
吴长庆到底还 是有统领风度的,他哈哈大笑说,好,好,好,为将之道,就当如此。
又一次原谅了小袁的冒失和不留情面。朝中有人,就是好做官啊。要不是有这重关系,袁世凯肯定有的是小鞋穿了,脑袋能否保住还 难说呢。
吴长庆回去后,警告身边的亲兵:你们做事可要当心啊,违法乱纪的事儿可别叫袁世凯给碰上,否则,我也不一定保得了你们。
全军悚然。
8月25日,清军终于在陆地上抢先日本人一步,抵达了汉城南效。
吴长庆等主要将领造访大院君,双方会谈和谐,大院君约定第二天回访清军。让他万万没想到,等待着他的是一场鸿门宴。
大院君如约回访。按照预先制定好的方案,清军把大院君的亲兵挡在外面好酒好肉地招待,走进内间的大院君,直接被早已做好准备的清军塞一进轿中,从后门押出,星夜赶往清军兵舰,直接送到保定的直隶总督府。这一关押,就是好几年。
诱捕大院君之后,清军应国王李熙之请,分路围攻起义的士兵和贫民,清军的热兵器很快就占得上风,没费太大力气就很快平定了朝鲜的叛乱。
日本军队慢了半拍儿,朝鲜国内的迅速稳定,让日本找不到了用兵的借口。
9月,清军和朝鲜军队一起,找到流落民间的闵妃,由袁世凯护送其返回王宫。国王和闵妃大为感激,闵妃发现,原来清廷的人比日本人可一爱一多了,开始与清朝的关系密切起来。
从平叛这件事情上,有一个环节出了重大纰漏,但当时的人没法感觉出来。
力主擒拿大院君,现在没查到是谁出的主意,是朝鲜特使?是代理北洋大臣张树声?还 是吴长庆或袁世凯?
捉拿大院君,是书本上“擒敌先擒王”理论的简单运用,却没有考虑更复杂的其他因素。这是从维稳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是一个非常短视的功利行为,而且肯定是情报没摸清。这件事带来了极大的后遗症。
首先,大院君是与清廷走得最近的,而闵妃是亲日派,当时只看到大院君挑一动了暴民的动乱,所以就把他捕捉了起来,这个逻辑太直接,这样就把亲日的推上了台,把亲清的给整下了台;其次,直接把一国之君的生父给扣到异国他乡,这对于国王本人和臣民来说,在感情上,都永远是一个疙瘩;而且,后来局势发展确实验证了拘捕大院君这一策略的严重失误。因为几年后,把大院君送回朝鲜,大院君由一个铁杆儿的亲清派,变成了坚定的反清派。
不过,不管怎么说,平乱事件,控制了朝鲜局势,让日本人的一陰一谋没能得逞,也算是取得了圆满成功。10月,清政一府下诏嘉奖有功人员,吴长庆以“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等,把袁世凯列为头等功上报北洋大臣。又经李鸿章和张树声联名保奏,袁世凯赏顶戴花翎。从此,“袁世凯”这三个字,开始进入了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李鸿章的法眼中。
这一年,袁世凯23岁,当兵刚满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