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刘娜
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讲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她在临死之前,为了暖和一下身子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满怀着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深刻地揭露了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设计,因而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再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授第二课时中,可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了解小女孩5次的幻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理解文中最后3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分组学习、合作交流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说程序
一、 复旧引新
1.导入语: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他的经典之作《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2.听写词语:(擦然、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小组同学互查纠正。并用这五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指生说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师过渡:是啊!在冰天雪地中,在昏暗的夜色里,她蜷缩在冰冷的墙角里,多么寒冷啊!于是她擦燃火柴取暖,眼前出现了种种美好的幻景,她都看到了什么?就让我们跟随小女孩先走近第一次美好的幻景吧。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一次擦火柴内容
1.播放第一次幻景动画, 注意认真听,仔细观察。
2.请同学们在观看画面的基础上,再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之后交流你们的收获。
3.全班交流:(师相机引导)
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1)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句子。从“敢、一根、终于”这些词中体会到这个穷苦的小女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才擦燃火柴暖和一下冷得支持不住的身子。
指导朗读:读出矛盾的语气。
(2)幻景是火炉,说明她渴望得到温暖,现实中她是寒冷的。指导朗读时引导抓住关键词读出温暖、舒适。
(3)出示语句:“她坐在那儿……火柴梗。”读读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4)师: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在漫天飞雪中,她依然光着头,赤着脚,蜷缩在冰冷的墙角里,身上依然是单薄破旧的衣衫,她觉得比先前更冷了!幻想是那么美好,现实却是如此残酷!
(5)朗读指导:既要读出小女孩对火炉出现的惊喜,对温暖的渴求,又要读出这不过是幻想的遗憾和你对她的同情。
三、 学生分组自学2——5次擦火柴的内容
师:刚才美好的幻景像肥皂泡一样很快破灭了,饥饿、寒冷、孤单的小女孩接连又擦了四次火柴,她又分别看到了什么?
1、播放2——5次擦火柴动画。
2、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后四次擦燃火柴的内容。第一、二、三、四组的同学分别探讨学习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提醒:在火柴的亮光中,小女孩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景?而现实呢?在你们学习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3、学生分组自学。
4、小组汇报,反馈归纳,师相机引导。
重点理解以下问题:
(1)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景?现实呢?
(2)抓住关键词读好每一次幻景,加深感情的体会。
a.抓住“更妙的是”、“摇摇摆摆”、“一直”读出烤鹅这次幻景的美妙、有趣,诱人来。
b.抓住“翠绿”、“明晃晃”、“眨眼睛”这些关键词突出圣诞树的美。
c.重点练读第十自然段。师: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人,所以一看到奶奶出现在亮光里,小女孩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她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想想该怎么读第十自然段,先自己练读。
指名读。再担当角色,全班读: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爱的奶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是怎样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指导:注意“啊”、“吧”两个语气词,同时还要强调两个“就会不见的”,读出小女孩哀求、急切、忧伤的心情。)
d.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次幻景时,语调要轻,语速要慢。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读出来,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读出凄凉和悲惨的感觉来。
(3)理解重点句:
a、“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她又回到寒冷的现实中。)
b、“她赶紧……要把奶奶留住。”(“赶紧”“一大把”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心情多么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
c、“奶奶把……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 也就是说小女孩死了。这也说明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只有死了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四、师:小女孩就这样飞走了,她带着对现实的深深遗憾和对幸福的无限憧憬离开了人世,她死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重点理解:小女孩的命运那么悲惨,作者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1)出示句子:“谁也……新年的幸福中去。”说说你的理解。
(2)经过争论,得出结论: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是幸福的,她是在美好的幻觉中死去,没有痛苦。第二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死了就没有饥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了。
(3)深思考:为什么这句话要用两个幸福,把幻想与现实作强烈的对比?这说明什么?
生讨论后理解:在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小女孩完全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然而,作者不愿把她的死写得那么直白,那么冷酷、凄惨,他宁愿给小女孩的死染上一层美丽的色彩。是啊!小女孩活得还不够可怜吗?就让她在快乐、温暖和幸福中去吧!这是作者的心愿,也是每一位善良者的心愿。因此,作者饱含同情,含着辛酸、悲愤的泪水写下了两个“幸福”。
(4)指导朗读:语调要轻,要饱含同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小女孩的悲惨令我们同情和可怜,她出生在资本主义社会,死在喜气洋洋的新年之夜。是黑暗的社会扼杀了她幼小的生命。新的一年来临了,她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新年的快乐,而是被冻死在冰冷的街头。在当时的社会,她活着没有人可怜,死后也无人同情。
2.和她比一比童年,你有什么话要说?
3.作业:假如她来到了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你又会如何行动?请同学们把你真实的情感和要采取的行动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