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春风拂面,把满池的草儿吹弯了腰,一齐舞蹈。池塘里的清水几乎要溢出池岸。
远远的青山,重重叠叠,衔着那红了脸的夕阳,把光辉洒向大地,把影子倒映在了水中,鱼儿受惊一般,向空中一跃,落下几滴水溅起晶莹、轻盈的玻璃花,荡起圈圈涟漪,向四周散去。风又一吹,太阳的影子立即碎的不成样子。光辉透过绿叶,星星点点地照射在了绿荫下横坐在牛背上,上身背心,下身短裤的牧童身上。
牛缓缓甩动尾巴,很有节奏感。牧童褥褥牛背上的毛发,望着要下坠的夕阳,拍拍牛屁股,喊:“走,咱回家去!”老黄牛好像真的听懂了牧童的话,转身悠悠地向着西边小村庄走去。
那牧童不知从哪儿掏出了一支小短笛,放在嘴边吹气,手指飞快灵活地在笛孔上边飞舞。
我听了很久,却什么也没听出来,节奏一会活泼,一会儿悲伤,一会儿低沉,又一会儿快乐无比,没有任何固定的腔调,却悠扬动听。
湖,静如镜。
天,蓝如瓦。
地,宽如海。
鸟儿立于枝头,不动;鸭子漂于水中,不动;蜜蜂停于花朵,不动;蝴蝶落于草丛,不动......
动物们、植物们,都停了下来,静静倾听这美丽动人的歌声。
立即,我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诗: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