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寄不出的信——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感
炎炎夏日,不免让人心生烦躁,而一本《契诃夫短篇小说选》则是保持心如止水的良药,是一汪清凉的甘泉。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让我置身沙皇时期的俄国,品味人间的百态。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描写了千姿百态的人物,涵盖到各个阶层。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契诃夫在1884年至1886年间完成的作品,此时,他的写作视线由上层贵族转移到下层百姓,生动地描绘出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其中一篇小说《万卡》的主人公,九岁的小男孩万卡,被爷爷送到鞋匠家当学徒,他在那里被当作奴隶,饱受痛苦,于是在圣诞节前夜偷偷给爷爷写了一封信,信中用尊敬又无奈的语气恳求爷爷把他接走,以此逃离这种令人煎熬的生活。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信后面注的地址是“乡下爷爷收”,显而易见,这封信是寄不出去的,但万卡将信塞进邮筒后内心却充满希望。读到这里相信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对万卡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更多的是对一个孩子因过于天真而不觉自己希望即将破灭的无奈。
在本书前言中,评论者写道“《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姊妹篇”,这一点我表示赞同。《苦恼》的内容很简单,即一位老马车夫的儿子去世了,却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苦,内心的苦闷最终只能说给他的老马听。《苦恼》与《万卡》都间接地暗示主人公的困境,前者通过描写“雪”这一意象,后者则借九岁孩子之手写出稚真信件。两篇小说主人公的苦恼都无处诉说,这让我们不禁感慨沙皇统治时期俄国的世态炎凉。
除了上述两篇小说外,《牡蛎》《哀伤》《歌女》等作品也从各角度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艰难处境。饥饿的孩子吃牡蛎时看见恶心的幻象却被有钱人笑话解闷,在寒冬失去了老伴以及自己手和腿的农民还心心念念未完成的杂务,被上层人无故凌辱的歌女被迫交出了自己所有值钱的物品......这些经典情节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它们反映出了同一个主题——下层百姓的悲惨以及不公平待遇。我想,受当时阶级分化的影响,下层人民的痛苦没有办法斩草除根,就像寄不出的信一样,连控告的机会都没有。
正因如此,随着阶级的分化,沙皇统治的弊端日益显现,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俄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出路——马克思主义。随着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开展,人们推翻了沙皇统治,工人农民的地位得到提升,使俄国埋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同样,在我国清朝统治后期,由于自身的封闭与落后,日渐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寻求出路。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使老百姓们有了信仰,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国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实现了人人平等。由此观之,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所以,不能让人民的苦恼成为无法寄出的信。以民为本,这才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标志。